本篇文章1864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石家庄1月17日电:解读《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
白洋淀之于熊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近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河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2018-2035)》(以下简称《白洋淀规划》)。
作为熊安新区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为白洋淀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持,也为熊安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建设熊安新区,白洋淀必须修复和保护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系统,被誉为华北明珠。有143个湖泊和3700条沟渠纵横交错,在维护华北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九辉表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关系到新区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作为熊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关键环节,把白洋淀规划作为熊安新区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
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河北熊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由河北省委、省政府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以《河北熊安新区规划纲要》为基础,形成了《白洋淀规划》。
白洋淀规划由九章组成,从生态空建设、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新区水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总体设计。
恢复华北白洋淀的肾功能
熊安新区建立后,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虞照表示,白洋淀规划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科学分析制定相应措施。
如何将水质和水生态安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强调流域水质目标管理,通过建立生态分区方法和实施生态空分区管理来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是白洋淀治理面临的最关键问题之一。
曲九辉表示,从流域管理的角度来看,规划兼顾水量、水质和生态三大要素,以白洋淀水质和水生态恢复目标为出发点,通过补水、治污、疏浚和搬迁等措施,全面恢复白洋淀在华北的肾功能,让“华北明珠”重新焕发光彩。
《白洋淀规划》指出,根据湖泊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和正常水位6.5-7.0米的目标,确定2022年前生态需水量为每年3-4亿立方米;从长期需求和配置来看,2022年后,随着流域和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逐步实现,生态需水量将达到每年3亿立方米。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山宝卿表示,为确保湖泊面积逐步恢复到360平方公里,计划逐步将湖泊中的水田和旱地恢复为湿地,并建立多源补水机制。
为达到水质标准,白洋淀规划从流域源头控制和截污、内源治理和生态修复、环境流量保障和加强河道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确保入湖河流水质达标;在工业污染方面,从优化新区工业发展模式、推进传统工业集聚区污染控制等方面提出规划要求;针对新区农村,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规划内容。
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融合的生态城市
《白洋淀规划》指出,熊安新区应构建一湖三带九片多廊空的生态格局,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一体的生态城市。
为全面保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增强白洋淀的生态服务功能,白洋淀规划进行了湖区功能区划,确定了约96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主要保护白洋淀重要动植物资源及其自然环境,并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和控制措施;生态服务功能区是湖泊中的其他区域,主要展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瞿县纯净水村搬迁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举措。对于纯净水村,我们应该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管理。根据瞿区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的阶段性目标,搬迁将分批有序进行。其中,生态功能区内约2万个村庄先行搬迁,生态服务功能区内的村庄有序搬迁。
白洋淀规划的规划期是近期的2035年至2022年,远景是到本世纪中叶。
到2020年,白洋淀在综合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到2022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到本世纪中叶,湖区水质功能已稳定达标,湖区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白洋淀生态修复全面完成,呈现出独特的荷塘、芦海、鸟乐园和华北明珠风格。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解读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规划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