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79字,读完约7分钟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人民日报》2月1日发表文章称:拿一个大国的经济来说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领导的经济工作述评
本报记者江夏日光赵永平鲁亚楠
这是经受住世界级问题考验的三年:三个阶段的叠加、全球经济的疲软以及中国经济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这是中国经济在变速、结构调整和权力转换过程中稳步前进的三年时期。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和升华思想的三年期: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领导新常态。中国已经确立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驾驭能力,带领中国经济实现了深刻变革。在新常态下,我们不再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性。
掌舵时,他平静而自由,尽管困难重重,仍勇敢地向前迈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正以全新的探索和实践,书写新的时代答卷,迈向新的征程。
大逻辑新常态理论引领中国经济走向稳定和深远
我们从哪里来,去哪里?这是决策者面临的最大的经济命题,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值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国再次站在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
2013年,曾经以两位数增长引领全球经济的中国,经历了连续十多个季度的增长放缓,经济增长率降至8%以下。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突然放缓,金融、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务风险的迹象逐渐显现。许多人感到恐慌:地方政府对速度感到焦虑,所以他们怎么能采取激烈的药物使速度上升?企业对转型感到困惑,衰退的速度有没有底线?公众还担心这是否会影响就业和收入,引发资产泡沫。
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冬之后,以前的高速增长还能重现吗?你想要另一轮强有力的刺激来度过目前的困难吗?
面对种种疑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行了深入研究,冷静观察,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
中国的发展仍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特点出发,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保持正常的战略思维。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河南时,首次公开提出新常态的概念。
新常态是什么意思?这对中国和世界会有什么影响?这一重要论断提出六个月后,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特征:一是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和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比重提高,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公众。第三,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总书记坚定而自信: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带来的趋势变化,进一步指出理解、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然而,不理解和怀疑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全世界已经习惯了中国的快速增长。当速度放缓时,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将硬着陆,唱衰中国的声音不时出现;传统的生产方法也有很大的惯性。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和濒临倒闭的企业仍在等待政府出台新的刺激政策,以继续输血
三年来,从基层到高层,从国内会议到国际论坛,总书记从时间和空、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等多个角度反复向世界讲述了他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和把握,表明中国将在新常态下稳步前进、转型升级、主动做好自己的事情。
新范式理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流行,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是从历史角度对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经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利用趋势,中国的经济才能认识水,跟随洋流。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经济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但我们不应该只看速度,更不要说速度下降时的恐慌。到底是什么情况?风险有多大?你有什么优势?长期目标是什么?在过去的三年里,党中央已经清除了层层迷雾,确定了发展的总趋势。
从内部看,随着30多年的快速增长,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而资源压力却在增加,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中国无法忍受两位数的高增长率。增速和换挡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向外看,后发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万美元左右,增长率普遍下降。2014年,中国四分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入了人均收入1万美元的俱乐部,增长放缓是不可避免的。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判断。
从漫长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格局和新阶段总是在形成,而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这一漫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螺旋运动的规律。今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开幕式上作了发人深省的讲话。
中共中央一再强调,中国经济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从简单的劳动分工向复杂的劳动分工发展,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并没有脱离人民的意志。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得不到国内外条件的支持,不可持续。如果我们不密切关注变化,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到死胡同。我们必须摒弃用旧的思维逻辑、方式和方法再生产高增长的观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这是对经济趋势的辩证思考做出的前瞻性判断
新常态有不利因素,也有更多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发生变化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它没有改变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而是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在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的讲话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信心。
新常态以现在为基础,着眼于长远。
在新常态下发展经济,要着力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防范和化解风险,注重提高中长期供给能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常态注重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我们不仅要看速度,还要看增量和质量,努力实现质量、效率、无水分和可持续增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秘书长对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说明,充满了发展的辩证法。
从五到八,再到十,传达了同样的信息:我们宁愿放慢速度,更多地关注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观察局势的人是明智的,控制局势的人是赢家。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有了更稳定的发展和更好的气质。它位于全球坐标系中,是标准的高富帅: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领先世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动力来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经济增长是中高速增长,高于10万亿美元的高基数。年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前几年的两位数增长。
英俊,经济增长有较高的含金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就业保持稳定,居民收入逐年增加;2015年,服务业增速放缓,占50.5%,成为第一产业,而冷产业正在升温。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4%,同比增长15.4个百分点,消费确实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来源:央视线
标题:《人民日报》文章:争创大国经济——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回顾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9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