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30字,读完约25分钟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胡锦涛文选》第二卷收录了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至2007年10月15日的重要著作。有82篇报告、演讲、演讲、文章、信件、指示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次出版。《胡锦涛选集》第二卷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2002年12月6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不久,带领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讲话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共同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精髓,是团结全党思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坚持艰苦奋斗的根本目的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努力,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始终把群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到权利为民所用,感情为民所系,利益为民所谋。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003年2月26日)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的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各方面长期努力。
“群众利益不是小事”(2003年7月1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的一部分。文章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不能停留在口号和总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群众的利益不是小事。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无论多小,都要全力以赴。
“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03年7月28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本文总结了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提出从长远来看,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公共卫生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和创新等九个方面的工作。指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开创新世纪新阶段外交工作的新局面”(2003年8月25日)是胡锦涛同志在“驻外使节小型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本文全面阐述了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重要启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外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做好外交工作的要求。指出中国独特的外交传统和风格可以概括为:从战略优势出发,原则坚定,策略灵活,实事求是,求同存异,不畏强权,主持正义,平等待人,信守诺言,保持冷静,沉着冷静,以理服人,不卑不亢。强调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外交工作,必须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大国为主、周边为先、发展中国家为基础的布局,在国际舞台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展现公正、民主、进步的形象。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五个重要关系:多极与单极关系、加快中国发展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维护中国根本利益与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大国关系为关键、周边国家为主要、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低调与有所作为的关系。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14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的一部分。文章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验的总结,是我们战胜非典疫情的重要启示,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十分重要。
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廉洁奉公(2003年10月14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文章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端正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想和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做人民的好公仆,确保权力为人民所用,感情为人民所系,利益为人民所谋。务实就是坚持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领导群众努力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说实话,我们必须坚持严格的自律和廉洁,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坚持追求高尚的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清正廉明,切实抵制腐蚀,决不触动腐蚀。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2003年11月27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归根结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忠实地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力为人民所用,感情为人民所系,利益为人民所谋。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说真话,做实事,求实效,不要盲目攀比;我们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不要摆架子;我们要顾全大局,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要急功近利。强调:要评价各级干部的政绩,必须看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成绩;必须兼顾城市变化和农村发展;有必要审视当前的发展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它不仅取决于总的经济增长,还取决于人民获得的利益;我们不仅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还要看党的建设的成就。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12月19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努力培养数亿高素质劳动者、数千万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大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强调要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要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求真务实(2004年1月12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贯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涵,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质。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关键,是引导全党同志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探索基本国情的真理,坚持长期艰苦奋斗的现实;探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做好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寻求人民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真理,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寻求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真理,必须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现实。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2004年3月10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部分。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文章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寻求和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是指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世代可持续发展。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2004年5月5日)是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视察工作时讲话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后,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关键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指出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贯穿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与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紧密结合,坚决消除一切阻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背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维方式转变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4年9月19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的一部分。文章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迎接严峻挑战、完成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要结合新的实际,借鉴党的执政成功经验,不断理解和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不断加强执政理论和制度建设,围绕谁执政、谁执政、如何执政等重大问题,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努力使党的执政战略更加完善,执政体系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启动对台专项立法,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2004年12月14日,2005年3月3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关于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两次讲话的摘录,分别摘自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和党员负责同志会议的讲话。文章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切对台工作都要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为首要任务。启动对台专项立法,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促进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2004年12月24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的一部分。本文全面分析了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全面阐述了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障,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2005年1月14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的一部分。讲话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和力量。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本文回顾了长期以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得出四点重要启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与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条件下,特别是长期执政条件下,任务更加艰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和永恒主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2月19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座谈会上的讲话。本文全面论述了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力、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落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2005年5月27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讲话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几项重点工作。强调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以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团结奋斗,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是指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5年9月15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各国紧密团结,抓住机遇,共同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美好的未来,真正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就此表达了四点意见: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宽容精神,构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的政策,推进联合国改革。
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2005年9月29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本文充分认识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高度重视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指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高效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2005年10月11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的一部分。文章指出,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的重要前提。讲话从十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阐述了必须尽快解决的十大问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1月9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文章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础,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促进科技跨越式发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国家战略,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2月14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本文全面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握的问题。指出发展生产、丰富生活、文明乡风、清洁乡村、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的政策,把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006年3月3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出席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党员负责同志会议上的讲话。文章指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要积极加强法制建设,还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我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服务党的领导。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4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参加NLD和民进党联合讨论时讲话的一部分。文章提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耻,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伤害他人和自身利益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忘记利益和遵守法律法规为耻。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讲。文章指出,当前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与和平发展,不仅有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而且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美两国因历史背景和实际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这有利于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强中美合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和融合,相互学习,而不是相互排斥,从而使人类更加和谐幸福,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转型”(2006年6月27日)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适应了战争形式和作战方式的发展趋势,确立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努力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军事训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根据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和发展水平,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军事训练,注重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扎实推进机械化军事训练向信息化军事训练的转变,加快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我军的威慑和实战能力。
《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五个方面的重要关系》(2006年7月10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指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级关系、国内外同胞关系是涉及党和国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全面工作的重要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要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五大关系,维护和促进这五大关系的和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繁荣和长治久安。
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2006年8月15日)这是一份重要的文稿,要求全党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文章指出,江泽民同志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始人。《江泽民文选》充分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酝酿、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党的建设的关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牢牢把握和坚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思想上的新解放、理论上的新发展、实践上的新创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际形势与外交》(2006年8月21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本文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指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但单极与多极的斗争仍然深刻而复杂;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但国际经济竞争仍然深刻而复杂;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不断发展,但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际战略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继续发展,但人类面临的安全挑战依然深刻复杂;国际协调与合作继续发展,但围绕国际秩序的斗争仍然深刻而复杂。贯彻新世纪新阶段外事工作指导思想的关键是要做到六个坚持:坚持协调好国内外两个大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低调求变的战略方针。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006年10月11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的一部分。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重点: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着眼于大社会,还要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也要从小社会入手,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着眼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改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牢牢把握思想工作的领导和主动权(2006年10月11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的一部分。文章指出,思想工作是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经济工作做得不好,问题就大,思想工作也大。面对思想领域的复杂局面,如果我们麻木不仁,不学习,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能有效地引导社会思潮和舆论,就会削弱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甚至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任务的战略高度,规划思想工作,加强和改进对思想工作的领导,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思想工作的能力,牢牢把握思想工作的领导地位和主动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12月5日,2007年6月25日)是胡锦涛同志两次讲话的摘录,分别摘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培训班的讲话。指出要深刻认识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又要坚持顺境求速度,注重结构优化,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两个关键。抓住这两个关键点,我们就能抓住所有经济工作的牛鼻子。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2007年2月15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时的讲话。文章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关键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以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平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功能定位、发展重点、政策取向等重大问题。 做好各项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明确、东西部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与人民生活差距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重点放在四个方面: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加快主体功能区形成,完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完善区域分类管理政策。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2007年10月15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报告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北京,9月21日)
《人民日报》(2016年9月22日,01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胡锦涛选集》第二卷主要内容介绍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