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0字,读完约4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第一的原则,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转变、效率转变和动力转变。最近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基本特征是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八项关键任务中,第一项是深化供应方面的结构改革,这显示了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当前和未来把握中国经济工作、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基本战略,也是新时期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必然选择。
促进供应方面的结构改革是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真正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
要解决供需结构性错位,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即表象上的速度问题和根源上的结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问题不在需求方面,而是在供给方面。当前,中国的供求关系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巨大负担。另一方面,中国的供应体系通常以低端产品过剩和高端产品短缺为特征。因此,强调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意味着从生产和供给两方面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寻找新的路径。
为了优化和调整资源配置,必须推进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主导角色不是政府和官员,而是企业和企业家。过去,我们过多地从需求方面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看得见的手伸得太长,干预得太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给予企业和市场相对稳定的预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简化管理和下放权力,原本由政府掌握的权力被下放给市场和企业,这样市场就可以生存,企业也愿意生产。这种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激活微观活力,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需要促进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从强调需求方管理到强调供应方结构改革,它反映了中央经济思维从注重短期经济增长向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转变。应该采用更注重中长期高质量制度供给的创新模式,而不是主要关注短期需求监管的凯恩斯模式。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的过程中,要激发创新、创业和微观主体创造的潜力,构建、塑造和强化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我们常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着眼于经济运行的结果,便于宏观调控进行短期反周期调整,而供给侧结构改革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问题,突出长期转型升级。
要解决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和制约,必须推进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难点和重点在于如何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建立一套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具有现代化经济治理能力的制度体系。在中国,一个完善、健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明确,一些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干预不当。就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供应方因素而言,存在严重的供应约束和供应约束。具体来说,受传统体制和机制的约束,供给方面的优化调整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资源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流向有效需求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周: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