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Xi 1月4日电(记者郭强)花篮里的花很香。听我唱啊唱,来到南泥湾,南泥湾的一个好地方。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和连年大量增加的非生产性人员,陕甘宁边区在空以前经历了严重的物质困难。

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在这种情况下,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会议,会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饥饿怎么办?解散怎么样?还是你自己做?当然,没有人赞成饥饿,也没有人赞成解散。我们的答案是“自己动手”。为此,毛泽东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结果,陕甘宁边区迅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生产运动。同时,为了加强边区的防御力量,中央政府从华北前线抽调八路军120师359旅保卫边区和党中央。

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1940年5月,朱德从太行抗日阵线回到延安,协助毛泽东组织和领导边区的经济建设。面对边疆地区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朱德提出了清理土地的政策。从1940年冬至1941年春,朱德率领中共中央直属财政经济司司长邓杰、359旅718团政委左奇等几名技术干部,在南泥湾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他白天穿过山涧,爬山,晚上呆在破窑里,吃烤山药蛋。他根据大火研究并部署了南泥湾的发展蓝图。

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南泥湾位于延安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延安的南门。由于多年的战争,土匪肆虐,人们纷纷逃离,使得方圆这块富饶的土地成为一个人烟稀少、树木繁茂的地方。

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1941年春,面对依然寒冷的北风,在“一锄一枪,自给自足,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王镇带领359旅战士扛着钢枪,双手抱头。他们刚刚在荆棘丛中开辟了一条通往南泥湾的道路,绥德进入了南泥湾。

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我们一到达南泥湾,359旅就迅速掀起了土地开垦和生产的高潮。他们制定了一个生产时培训、农忙时生产和农闲时培训的计划。王镇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即任何人都不能站在生产战线之外,从旅长到勤务员和厨师都应该参加生产劳动。

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359大队的模范班长李伟在一次土地复垦竞赛中创下了每天3英亩6分7美分的记录。此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出现了一个名叫郝树才的士兵,他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疯牛,他的成就是每天清理四英亩三分之二的土地。

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曾经杂草丛生、沼泽丛生的泥湾变成了陕北的一个好江南,庄稼遍地,牛羊遍地。南泥湾谷物丰收,瓜类蔬菜堆积如山,洞穴排列整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据统计,1941年,359旅战士开垦了11200亩土地,生产了1200石粮食,实现了蔬菜的完全自给。到1943年,土地开垦达到10多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2000石,达到了不需要一粒米、一寸布和政府一分钱的目标,实现了粮食和资金的完全自给。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万石。那一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上缴了1万石公粮。

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60多年后的今天,拥有一万多人口的南泥湾镇,种植业和养殖业蓬勃发展,红色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南泥湾镇正在成为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城镇。

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南泥湾:从荒凉的“泥湾”到陕北的“好江南”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