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29字,读完约9分钟
正文/通盾科技副总裁、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谷玮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势头的关键时期。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是跨越障碍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指出,信用经济将突破高质量发展的“第二脉搏”,借鉴他山之石,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它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了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有几个数字值得注意:过去五年,消费贡献率从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提高到51.6%,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新时代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到前进的道路。目前,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物质水平从生存消费提升到发展和享受消费,食品、服装、住房、交通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更加追求品牌、质量和健康;在精神层面,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非物质形式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现实变化决定了中国应该单方面放弃追求高速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向追求更高质量的增长模式。高质量的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强国之路必须实现的目标,是许多子目标的集合。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
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有能力渗透和串联所有高质量的发展组成部分。无论是面对绿色发展、供给侧改革还是现代经济制度的建设目标,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就像一对相互作用的力量,调动高质量增长所需的一切要素,输出汹涌澎湃的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个人消费已经取代出口和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未来的消费经济可能会有全新的面貌。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95后和90后成了主要消费者。柏华、京东白条等阶段性消费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将改变他们父母的消费习惯。中国2017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9000美元。根据国外经验,这是消费升级和各种消费信贷模式快速扩张的阶段。基于1970年,美国的信贷消费基金迎来了爆炸式增长,个人信贷总额从1970年的110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2000亿美元,增幅为gdp的30倍,超过GDP的5倍。
中国现在正站在剥离信贷资金的基础上。事实上,这一迹象可以从近年来消费信贷的火热中看出。信贷消费已成为消费升级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然而,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体现在共享经济、供应链体系、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和保险等方面,严重影响了消费经济的发展。在我看来,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不够的,并重振了大局。良好的信用体系生态将是消费经济时代的基础,信用经济的价值将对社会经济起到无形的拉动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驱动力,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增长。
在社会层面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发展小农经济,而西方却过早地进入了商业社会,商业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是法律和契约,而中国更多地依赖于道德和权威的约束,所以直到近代才形成良好的契约精神和信用精神。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
他山之石:美国信用建设的启示
联想到由互联网协会牵头的8家征信机构建立的100家银行征信体系,可以看出,政府、半官方机构和大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中国征信体系之路。目标非常明确,路径的选择非常关键。美国完善成熟的信用信息系统得到了国内企业的好评。为什么不试着在建立我们的信用信息系统的道路上“摸着美国过河”?事实上,美国的信用建设经历了一个频繁混乱的时期。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两项法案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个是社会保障法。该法案奠定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使每个公民的衣、食、住、行、育、老、医得到充分保障,从而解决了美国人的后顾之忧,给了每个人花钱的“勇气”。
另一个是公平信用报告法。该法案规定了个人信用局如何收集、整理和使用消费者信息,包括个人信用信息。公平信用报告法案奠定了美国信用社会的基础。每个美国人都将拥有一个独特的终身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障号。Ssn类似于中国的身份证,它与学习、工作、买房、纳税、在银行开户和申请信用卡密不可分。美国的经验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信用经济将是未来经济从高速向高质量增长的基础。
中国特色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
美国信用信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三大巨头保持差异化竞争,避免一家垄断;信用报告极其单一和权威;企业和银行必须按时提交准确的用户信用信息;一些监管机构共同监督。美国信用报告机构的目标是盈利,他们的运作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和央行不干预他们的日常运作,但他们必须遵守相关法律。美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来规范信用报告机构、原始数据提供者、信用报告用户和其他自然人和法人。这些经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我们不应该忽视中国市场发展的独特性,中国市场的发展比美国市场复杂。在消费信贷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消费信贷系统并存的格局;从共享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共享经济在规模和内容上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此外,中国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也是目前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信息体系。笔者认为,我国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发达国家的信用体系是在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也不例外。很难估计信用建设涉及的企业范围广,行业多,部门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组织作为领导和协调的政党,就很难向前推进。政府必须在这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上而下努力协调推进,实行政策引导。
同时,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信用信息环节。政府应该将收集和使用银行信贷信息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由政府注册和监管的信贷公司,包括p2p、在线和离线私人小额信贷公司。
建立社会信用的基本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加快各类基本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强个人基本生活保障和信息安全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要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通过立法科学界定失信程度,建立失信行为分类管理机制、“红黑榜”认定和退出机制,以及失信惩罚措施公开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共同激励诚信、共同惩罚失信的机制,实现“一地失信,处处受制”。
传输数据,创建数据共享平台。目前,数据的公益性和商业化、数据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尚未明确界定,数据权利的转让和基于数据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将是未来的重点。用户在线行为所保留的数据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互联网企业?企业使用数据的界限在哪里?最终,这些问题需要技术和法律来确认数据时代生产关系的权利。
只有当数据得到确认,它才能具有自由流通的价值,也为打破数据孤岛提供了基础。当然,如果我们真的想打破数据孤岛问题,我们需要政府、企业、用户和其他主体的合作来打破巨型企业的垄断。
打破线上和线下的障碍。打破传统路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线整合社会、电子商务、旅游和旅游平台的信用数据,线下整合央行、税务、工商、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的信用记录,构建安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用体系。
积极推进信贷要素向新领域拓展。推动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信用支付等第三方信用服务和产品在共享经济、供应链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不断拓宽信贷覆盖面,扩大信贷辐射领域。
尊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现状。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中国发达行业的消费模式已经从满足生存发展到追求质量,而中国落后的发展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消费水平,他们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一场全国性的博弈中,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难以推进。建议因地制宜建立试点机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
拥抱金融技术。中国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数据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能源。不同于需要数亿年沉积的石化原料,数据是由人创造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金融技术的兴起为完善信用信息系统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传统模式下,只有信用卡记录、贷款记录和房地产抵押贷款等强大的财务属性才能用作信用信息的基础。在金融技术模式下,用户的在线行为数据和消费记录等弱金融属性也可以成为信用信息的基本变量,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进入要求。在一些金融基础薄弱的地区,建立实体网点极其困难,而利用金融技术可以直接克服实体网点的时代,让一些偏远地区的用户也可以享受金融服务和收集信用数据。
此外,区块链技术也为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区块链具有分散性、可追溯性、不可变更性和分布性,为信用价值的自由流通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区块链与信用经济有着天然的契合,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区块链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最后,信用体系建设应坚持风险控制和盈利目标,实行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策略。完善信用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以信用为核心的新的市场监管机制和以信用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这篇文章发表在2018年6月的《清华金融评论》上
来源:央视线
标题:顾威:信用经济:打通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2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