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7字,读完约4分钟

杭州,2月6日(倪追风,王若涛)在成为“制造业大国”后,中国正继续向“制造业强国”迈进。面对新的行业挑战,在深入分析德国等老牌“制造大国”的基础上,机电家庭网络董事长陈小龙认为,“撬动营销”、“提高质量”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着力点。

陈小龙:从“德国经验”看中国制造 “借力”还需品质硬

“德国制造”机电家庭网络董事长陈小龙从展会开始,帮助行业合理发展

当提到“德国制造”时,人们通常会想到与“卓越品质”相关的词语,如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精确性。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现在闻名于世的“德国制造”,曾经挣扎于“昨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成了一片废墟。面对艰难的重建,1947年举办的首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成为德国经济和工业复苏的开端。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汉诺威,他们在当地销售他们的产品,他们也选择德国制造的东西。如果有需求,工厂可以立即建成,生产可以立即恢复。”对德国制造业发展历史的深入分析,使陈小龙认识到“商展”模式是当时德国制造业复苏的重要起点,这使德国牢牢把握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脉络,同时制造业“重生”并打开了国际市场。

陈小龙:从“德国经验”看中国制造 “借力”还需品质硬

“通过合理的借贷,帮助‘德国制造’起步的会展业,也可以帮助中国制造业完成一个华丽的转折。”从“重新开始”到“领先”,德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让陈小龙思考得更多。

根据德国展览业协会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从2005年到2008年,除了确保226,000人的全职就业和为联邦和地方政府创造38亿欧元的税收外,德国贸易展览会促进了德国经济产出平均每年增长235亿欧元,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

与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会展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发展迅速陈小龙表示,中国正逐渐成为亚洲的区域性“展览中心”。展览具有聚集企业、人才、信息、项目、宣传推广、交流合作等功能。该平台的作用非常明显,得到了各经贸领域的认可。与广告和本地促销相比,参与会展营销成本低、效果好,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说是最好的营销方式。

陈小龙:从“德国经验”看中国制造 “借力”还需品质硬

然而,会展在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中日益突出的作用,也使陈小龙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借力”,如果离开了高质量的产品质量,就无处发挥其实力。

立足行业国际竞争,从“回归焦点”开始

“在机械制造领域,许多看似小但却不可或缺的关键零部件不能满足于目前国内的技术和工业路线,只能依靠从国外大量采购。中国制造业的许多领域涉及困难的核心技术,几乎被外国技术垄断。”谈到中国制造业的尴尬和严峻形势,陈小龙叹了口气说:“但这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与“形式”相比,德国制造业带来的灵感更多地在于它的“精神”。

陈小龙:从“德国经验”看中国制造 “借力”还需品质硬

据陈小龙称,1871年德国统一后,世界市场几乎被分割,德国人不得不模仿英国、法国和美国的产品,廉价销售影响了市场。德国产品曾因窃取设计、复制产品和伪造制造商而被打上不光彩的烙印。

陈小龙说:“德国凭借‘高质量展览’,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向全世界展示其形象和促进贸易的机会,并帮助‘德国制造’敲开了世界市场的大门。”“但更重要的是,德国人从他们的教训中认识到,占据市场的不是价格,而是产品质量。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以及严谨的态度和工艺融入了每一个细节,造就了今天的“德国制造”。

陈小龙:从“德国经验”看中国制造 “借力”还需品质硬

陈小龙表示,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企业不仅要学习德国的先进技术,还要在充分了解和了解中国制造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总结德国制造业成长的经验,并具备冷静思考、准确转化和优化提高的能力。

在谈到中国制造业不可避免的缺陷时,陈小龙说,与拥有200年工业文明软实力的“制造大国”德国相比,中国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一个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过程。但另一方面,时间的积累很重要,德国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工艺精神无疑是“德国制造”的核心。

陈小龙:从“德国经验”看中国制造 “借力”还需品质硬

“客观地说,中国只是一个制造大国,不是一个强国,甚至可以说,它离世界强国还很远。当我们买不到所有日本制造的扳手时,当我们使用国产扳手时,我们不会在几天内磨坏我们的角,这样‘中国制造’就能借助展览真正走向世界,并在国际竞争中立足。”。中国企业可以忍受孤独和诱惑。这不仅是陈小龙的理想,也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这在制造业乃至所有行业都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

陈小龙:从“德国经验”看中国制造 “借力”还需品质硬

“坚实的基础和产品的稳定性不仅是追求创新突破的基础,也是整个工业品牌的保证。”在陈小龙看来,“中国制造”有可能利用会展业的“东风”,成为下一个享誉全球的“金字招牌”。(结束)

来源:央视线

标题:陈小龙:从“德国经验”看中国制造 “借力”还需品质硬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2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