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07字,读完约7分钟
1998年和2008年,这两个特殊的年份,为中国近30年的快速崛起提供了生动的诠释。
1998年的大刀阔斧的改革释放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客观上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铺平了道路。
踩着这两点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几乎都迎来了高速增长。汉能就是这样。“民族运动是我的运气。”汉能创始人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汉能在水电和薄膜领域取得了惊人的突破,其最大的推动力来自国家战略的选择。
不难发现,李和其他民营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点:趋利避害。
早起的人
1998年,上任不久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发布了国有企业改革军令:“如果第三年不能实现脱困目标,我就辞职向全世界表示感谢。”
这种改革勇气的传导效应和示范效应迅速而显著。
市场反应最为直接,由于政企分开、住房制度和金融开放的改革,国内市场正处于新一轮爆炸性增长的前夕。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坚持不贬值,香港结束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中美签署贸易协定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扫清了道路。
动荡的时代和不断深化的市场为民营企业准备了东风,企业领导者选择什么样的河流和路线成为关键。
自1998年以来,搜狐、新浪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在北京诞生。与腾讯、阿里、盛大等同期成立的公司一起,他们开启了中国互联网时代,为许多中国人创造了虚拟的“第二个家”。1998年7月,国家科技术语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第二批56个信息技术术语,其中“互联网用户”的中文名称被确定为“互联网用户”。
李在北京创业赚了第一盆金,他选择回到家乡寻找新的职业,这开启了他的清洁能源传奇。那时,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他后来创造了一个属于中国的时代:移动能源。
李的清洁能源传奇始于水力发电。1998年初,应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的邀请,他投资建设了牧婧水电站。汉能控股集团名誉副董事长刘表示:“在汉能当时考察的十多个项目中,这是一个相对较差的经济指标,公司内外都没有人持乐观态度。”
"电是发给谁的?"朋友也劝李。
在1998年的中国,前一轮经济过热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外部需求也受到抑制。需求和建筑的短缺也导致了电力过剩。
然而,李却竭尽全力敲定了项目。除了回到家乡,他还感受到了市场潜在的爆发力,就像许多互联网巨头一样。
当时河源市人均年用电量只有400多度,但与李相比,深圳市人均年用电量超过3000度,而发达国家人均年用电量约为4500度。由此,他判断,几年后全国肯定会出现缺电,广东将首当其冲。此外,1998年5月中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后,1994年开始投资水电的李意识到未来化石能源将是有限的,水电是当时技术最成熟、发展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
2002年,李预测的电力短缺问题出现了。今年,12个省(市、自治区)切断了电力供应。到2004年上半年,24个省市已经切断了电力供应。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些工厂一周只工作3天。牧婧水电站只用了20个月就建成发电,及时满足了当地的电力需求。
李认为水电大有可为,到2002年,水电实现了“三个飞跃”:从广东3万千瓦,到广西常州60万千瓦,再到云南金安大桥300万千瓦。
跨越式发展与1998年开始的一系列改革不无关系。电力改革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垄断体系,包括汉能在内的私营企业有机会参与竞争。
李对站在正确的位置上,准确地判断了宏观和区域的经济走势,这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除了抓住机遇之外,还在于其形成发展动力的能力。
这种预测能力在认识论中被列为“智慧”,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在知识体系中,智慧建立在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在这个金字塔系统中,智慧被解释为“关心未来并有预测能力”。
更重要的是,李的信仰对稳定军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近乎偏执的信心:“我当时没有算账,我只是认为这是正常的、普遍的;我只是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上帝一定会帮助我的。”
利用大海
金安大桥工程建设存在截流、筑坝、封禁审批、银行贷款削减、资金筹集和自救等诸多困难...每一关都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抢劫,但李活了下来,是“天助我”的智慧支撑着他。
金安桥的成功给李带来了很多。他说:“收获最少的是硬实力,金安桥每年都给我们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中层的收获是汉能在商场获得了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信’字;最高水平的收获是我们心智的成长。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更伟大的使命已经过去了!"
2009年,李的“更大使命”浮出水面——进军薄膜太阳能。
八年后,汉能无疑已成为薄膜太阳能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在许多技术和设备制造及交付能力方面居世界首位,拥有2000多项专利(其中60%为发明专利),并实现了与薄膜太阳能芯片的跨境集成。仅从2016年开始,中国就出台了十多项支持薄膜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文件,薄膜发电也进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
属于中国的移动能源时代也正式拉开帷幕。不久前,李在出席“全球硬技术创新大会”时表示:“汉能薄膜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未来5-10年内相对垄断全球。性别优势。”汉能首创的移动能源模式将颠覆人类广泛采用的集中发电和电网传输模式,真正实现能源的个性化和自由化。简而言之,太阳中的所有物体都可以成为产生能量的载体。
杰出的成就,但回顾汉能在过去的八年里,不难发现它像水力发电一样惊心动魄。“企业转型升级的风险非常高。电影和水力发电完全不同。我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对电影的国际化有着清晰的认识。”李对说道。
国际化是汉能在薄膜发电领域领先的关键,其最大优势出现在2008年。
今年,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鼓励中国企业利用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加快海外并购步伐。”当时,欧洲和美国的许多高科技公司由于缺乏资金而濒临破产。据统计,从2008年初到2009年7月底,中国企业完成的71起海外并购中,有33起是民营企业并购。
然而,中国企业在海外M&A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七七诅咒”,即70%的M&A达不到预期的商业目的,其中70%是文化因素造成的。
汉能破解了这个咒语。截至2014年,汉能成功收购了德国的solibro、美国的miasolé、alta devices等拥有全球最先进薄膜发电技术的公司,收购价格对汉能有利。李的团队依赖于“信任”这个词和从金安大桥项目中获得的使命感。
”在收购米阿索莱的时候,李第一次去了,其他人都不理他,但后来都同意了。为什么?他们相信只有李才有机会在这项技术上取得成功。从一开始,李就坚信,薄膜技术绝对可以改变未来,太阳能绝对可以成为主要能源,而不是补充能源。”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副总裁徐小华说。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如今,汉能已成为全球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在以新能源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汉能的移动能源也有可能帮助中国引领全球竞争。
李预测:“从全球来看,新一轮的产业周期已经开始,谁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未来。以薄膜发电技术为代表的光伏产业将比人们想象的发展得更快、更大。中国在战略、技术和市场上有许多优势,其制造业实力非常强大,这将是中国难得的重要机遇。”
汉能和其他中国民营企业也有这样的机会。“如果国家有运气,我们就有运气。”李对说道。
刮风时,船上满是帆;与时俱进,成就自己。
来源:央视线
标题:李河君: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2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