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4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福州6月21日电:破解中央红色交通线跳动的苏联血液

新华社记者

福建省长汀县亭州镇吴彤街113号板房蓝砖路。80多年前的中国苏维埃福建邮政总局旧址散发着浓重的历史气息,仿佛在窃窃私语一个神秘而壮丽的红色时代。

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从1930年到1931年,为了沟通中央苏区与中共中央在上海的联系,中央交通局在闽西苏区工农通讯社保密交通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条连接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长汀、瑞金的交通线——中央红色交通线。

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1932年3月,中国苏维埃福建省邮政局在长汀重建,形成了以汀州为中心的红色邮政网,解决了苏区之间的通信、运送地下工作者、传递和转运重要物资。

长汀,被称为红色的小上海,交通便利,是古代道路的枢纽和福建,广东和江西省的边境。汀江绕城而下,航运发达,使长汀成为闽西赣南县的物资集散地。

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当时,中央红色交通线主要通过汀江水路运输物资,这是最便捷的路线。出生于长汀的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学者王建说,这里也有陆路交通和丛林交通,但都面临国民党军队和民团的封锁压力,行进速度缓慢。

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在路上和丛林中,由于敌人的封锁,运输者不能进入村庄,只能四处走动,白天不能行走,晚上只能在黑暗中行走。他们经常不得不翻越人迹罕至的茂林山脉。为了防止敌人发现他们,他们还应该注意消除他们经过的痕迹。苏区盐严重短缺。在执行护送人员和传递情报的任务时,运输人员经常把盐绑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暴露在阳光和雨水中,被汗水和雨水融化的盐粘在身上,这使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

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通过中央红色交通线,党的中央机关被安全转移到中央苏区,一大批无线电设备技术人员和文艺工作者被安全护送到中央苏区。苏区300万人民所需的大量盐、布等稀缺物资也被护送运输到中央苏区。

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为了支援前线、红军和苏区的革命斗争,当地人民不仅通过贡献产品来表达对人民军队的热爱,而且积极参加运送物资的队伍。据统计,1931年4月至7月,长汀、连城两县组织40至50岁的人组成运输队,配合红军作战,并不断向前线运送物资。

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当我来到长汀县湖田镇水口村的汀江渡口时,河水湍急,岸边台阶上的泥土暗示着不久前雨后上涨的水的位置。

渡口曾经是汀江水陆交通运输的重要门户。它是红军掉头作战的交通枢纽,承担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和转运。它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重要水陆交通中转站。

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据王建说,在苏联时期,红军在附近的村子里有樟脑厂和硝酸盐厂,生产的材料通过这条汀江向四面八方运送给红军主力。当时苏区有流苏纸、钨矿石、木材、谷米等产品,也是通过这条水路运到白区进行贸易,然后把苏区需要的重要物资买回来。

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1934年10月,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夕,水口等村庄依靠大批群众,组织了一个河流游击队,向田卓、然后向四都运送粮食和大量其他军需物资,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斗争的发展。

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赖光耀是红后裔赖兴印的孙子,曾任亭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赖光耀说,运输队的一名成员——老奶奶,日夜不停地挑拣粮食和运输物资,每天挑拣两车粮食,步行60公里。红军主力长征后,她继续为当地游击队运送粮食。

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用了太多的膝盖走路。结果,奶奶60多岁的时候就不能走路了。他说。

河流川流不息,青山连绵不绝,中央红色交通线像一条跳动的血液,滋养着苏维埃共和国和红军革命队伍。(记者刘飞、宋丽、梅长尉、刘宇佳、吴剑锋)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击败“苏联血统”——解读“中央红色交通线”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2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