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8字,读完约4分钟
■赖军
最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出台了12项新措施,对银行业和保险业实行对外开放。一系列政策导向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主体,构建多元化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银行业和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势在必行的保险业
供应方结构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民保险意识的提高,我国保险需求的增长趋势明显,保险业的发展速度有了质的飞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保费收入达到3.8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8.33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然而,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来看,美国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保险业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不平衡的天平两边,一边是不断升级的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另一边是“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下高度同质化的保险产品,监管政策日益严格,寿险业增速放缓。对于中小寿险公司来说,虽然挑战和机遇并存,但市场环境越来越严峻。未来几年,全国需求升级和供给失衡将成为保险业的主要矛盾,也为中小保险公司转变这一矛盾提供了战略机遇期。
该行业拥有专业化的差异化运营
过去,每个人都可能非常关注公司的业务规模,盲目追求大而全。对于处于产业金字塔顶端的龙头企业来说,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他们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竭尽全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走差异化之路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利突破口。无论我们之前说的“专业有专业化”,还是现在流行的“小而美”,都是为了找到差异化的路径,在夹缝中生存。
在“策略”上,差异化经营不仅要停留在实施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有差异化的战略思维,从渠道、产品到服务,贯穿保险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始终注重深化本地优势,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有选择地细分市场。确定了方向后,保持战略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天的经济形势下,市场形势正在迅速变化。只有排除许多干扰因素,稳步走差异化之路,才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保证服务源于退货
“规模还是效率”是保险业长期存在的问题。规模和效益不是非此即彼的命题。然而,在保险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规模无疑被放大并置于前位,导致许多中短期保险产品偏离了保险保障功能的轨道。
近年来,"保姓保"又重新成为焦点。从整体经济社会布局来看,保险业既是“稳定器”,也是“减震器”。保险公司最应该做的是: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注重服务民生,确保回报来源,追求有效规模,实现稳健长期发展。这也是保险公司实施差异化管理必须坚持的“道”。
在需求方面,保险总是落在“产品”上,低估甚至忽略了保险的“服务”链。长期的规模定位所形成的广泛而断裂的保险服务链表明,人们对保险的不信任也是有原因的。因此,对客户群体的精细化管理和对客户全程服务闭环链的深度描述是中小保险公司未来可以深入培育的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在新的历史时代和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中,科技创新是保险业必须学习借鉴的“潜力”。互联网和大数据将推动保险业从单一产品向多元化服务的延伸,并使客户能够深入挖掘其需求。创新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提高运营效率,二是提高服务水平。
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在相对有限的资源支持下,我们说要利用形势,而不是创造形势。原因不言而喻。至于这种“势”的借用方法,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要有“针对性”。首先,技术创新是一个加深对金融技术的学习过程,了解最新趋势,探索最佳应用范例。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层面进行总体规划,瞄准自身差异化的定位点,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
其次,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处在一个相互关联的时代,市场上有许多技术创新巨头。我们不再适合单干,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战略合作中,我们应该依靠科技的支持来整合我们自身的差异,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到制高点。
第三,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借用它。任何科技创新都必须落在实际应用层面。要考虑的第一个着陆点是改善客户的产品服务体验,第二个着陆点是提高运营效率,而效率的提高必须侧重于增强客户服务。
综上所述,保险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们充满信心,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对此,中小保险公司必须有自己不变的,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将永远是公司安定下来的基础;我们还必须寻求适宜的变革,灵活运用科技创新,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在规模和效益的长期均衡发展中,巩固根据地,寻求突破,必将拓宽转型之路。
(作者是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
来源:央视线
标题:差异化特色与经营多元化 是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道”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