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45字,读完约10分钟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复杂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和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突出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的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落实新的发展观,将有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突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唯物史观体现了人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把人作为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此指导下,我们党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发展为人民、依靠人民发展、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要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发展奇迹,一再证明依靠和服务人民是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得益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各级工人、企业家、创新人才和干部发挥作用创造了舞台和环境。
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我们党把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会见中外记者时,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作出庄严承诺:我们的责任是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贯彻,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加共享和包容,特别是在民生领域。例如,在“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总体上优于国内生产总值,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均有所下降;就业保持稳定和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不断提高,城乡统筹水平达到新水平。我们在走向共同繁荣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
习近平同志指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思想上,而应该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是落实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重要途径,这充分体现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中。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往后推,明确在时间节点上必须完成的任务;并从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出发,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两个翻番目标与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城乡居民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就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0.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2015年增至59.6万亿元。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需要达到81.8万亿元。根据目标定位,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必须达到6.53%。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条件下,很难保证由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能够实现这一增长率目标,有必要探索新的增长来源,即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创新驱动的增长。根据以问题为导向的观点,只有加快供应方结构改革,我们才能获得新的增长来源,创造更多的改革红利,提高潜在增长率。
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收益感,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仅仅实现城乡居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数量目标,并不意味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是必须明显缩小城乡、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需要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仅要做大蛋糕,还要把蛋糕分好。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中国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政策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未来四年左右的时间里,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更多的人有所获,仍然需要大幅度提高再分配的力度。从收入差距较小的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再分配政策可以进一步降低初次分配的基尼系数36.2%。这表明,在不破坏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前提下,财政收入、扶贫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仍存在巨大的空缺口。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与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如果到2020年,中国仍有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就不能说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因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贫困县将全部脱帽解困。中共中央制定了消除贫困和实施精确扶贫的决策计划。准确扶贫,准确扶贫,强调个人和地方政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采取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安置等措施解决扶贫问题;所有完全或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穷人都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范围,并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这些创新的科学扶贫战略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战略与可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论。
供应方结构改革和社会政策支持。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要从供给方面认识和适应新常态,用供给方面的体制改革引领新常态。习近平同志总结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增长速度要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发展方式要由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率转变,经济结构调整要由增量扩容向存量调整和增量提升转变,发展动力要由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些概括也指明了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并指出需要在哪些方面推动供应方结构改革以实现这些目标。供给侧结构改革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进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然而,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的消除和僵尸企业的处置等改革必然会导致一些传统产业和企业员工的转移。因此,应特别关注受结构改革和产业调整影响的工人,如产能过剩行业的工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人和城市的农民工。他们不仅应通过社会政策支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还应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如培训和就业介绍,以促进他们尽快转向就业或创业。
让所有人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是小康,这是发展水平的要求;第二,它是全面的,这意味着惠及所有人,并反映发展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性。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小康社会的关键是看老乡,这是对这两个关键词逻辑关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诠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必须把实现人的幸福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永远不要让贫困地区和穷人落后。全面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要注意弥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的不足,努力推进准确的扶贫开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仍然存在各种因素导致的贫困现象。从群体角度看,应特别关注农村贫困人口、老年人、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以及其他有特殊困难的人群;从区域来看,农村、边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只有加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培养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促进发展机会均等化,改善发展基础设施,才能使全体人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实现每个人的参与、努力和享受。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途径包括政府努力提供越来越充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力量,实现全民共建共享。人民福祉的不断提高,甚至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标准,取决于市场产品和公共产品(服务)的不断增加和公平享受。在市场产品供给领域,要坚持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提供激励信号的原则,让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致富。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政府不仅要承担责任,而且要有所作为,即坚持包容、基本、平等和可持续的方向,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同时,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增强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共建能力,增加供给数量,丰富供给类型,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尽你最大的努力,尽你所能,福利的改善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前提是社会财富的发展和扩大。因此,我们应该处理好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当蛋糕变大时,需要公平分享,公平分享的前提是蛋糕不断变大。一些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已经拖延了很长时间的一个教训是,它们在公共产品供应方面做出了太多承诺,但最终却没有兑现承诺,损害了效率原则。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已经进入世界银行定义的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主要社会矛盾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无论是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我们都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全力以赴,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严峻挑战。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牢牢把握经济建设的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