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08字,读完约6分钟
宣布了中国生命科学的十大进展
他为新技术的发展、医学的新突破和生物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光明日报北京3月16日电(记者詹元)16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协会发布了2016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这10项进展由协会18个会员协会推荐,由生命科学领域的同行专家评审选择,并在《科学》和《自然》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集中展示了2016年中国在该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包括植物雌雄配子体识别的分子机制等基础研究成果。 线粒体呼吸链超级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内源性干细胞介导的功能性晶状体再生在治疗婴儿白内障和其他可治疗疾病方面也有许多临床应用,这证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生命的新奥秘,而且有助于新技术的发展、医学的新突破和生物经济的发展。
根据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会发布的内容,排名前十位的进步(无特定顺序)是:
植物分支激素strigolactone的感知机制
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的生殖,与人类生活环境和食物安全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新的植物激素,strigolactone调节植物分枝,决定植物类型并影响作物产量。清华大学教授谢道新、饶和楼志勇发现了strigolactone的受体感知机制。这一发现为建立生物受体和配体之间不可逆识别的新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对植物类型的遗传改良和寄生性杂草的防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线粒体呼吸链超级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人类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系统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清华大学教授和杨茂君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相继发表文章,报道了呼吸链超级复合体的结构,为进一步了解哺乳动物呼吸链超级复合体的组织形式和分子机制以及治疗与细胞呼吸相关的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
早期胚胎发育中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建立和调控
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异常的组蛋白修饰会导致胚胎发育停滞。在基因组水平上建立和调控哺乳动物着床前胚胎中的组蛋白修饰是发育生物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同济大学教授高绍荣首次利用微细胞染色体免疫沉淀技术揭示了两种重要组蛋白修饰在早期胚胎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早期胚胎发育的独特调控机制,对研究异常胚胎发育和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胆固醇代谢调节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t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武器,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现有的基于信号转导调节的肿瘤免疫治疗只对部分患者有效。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许、李、何从代谢调控的新角度研究了T细胞肿瘤的免疫应答,发现ACAT1抑制剂Avasimibe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可与现有临床药物PD-1抗体联合使用。这项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内源性干细胞介导婴儿白内障治疗中的功能性晶状体再生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刘一智教授带领团队,经过18年的研究,发现了晶状体上皮干细胞;为了利用干细胞的再生潜能实现组织修复,设计并创造了一种新的微创白内障手术方法,该方法保留了自体晶状体干细胞及其再生微环境,并培养出功能性晶状体。已用于婴儿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改善了儿童视力,减少了并发症。该研究不仅为白内障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而且首次实现了自体干细胞介导的实体组织和器官的再生,为干细胞的组织再生和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
活性RAG转座子的发现揭示了抗体V(D)J重组的起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课题组以被称为活化石的文昌鱼为研究对象,发现了具有介导V(D)J重排功能的原始RAG转座子。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免疫学教科书中关于获得性免疫起源的观点,推动了近1亿年前从脊椎动物到无脊椎动物的获得性免疫的起源,也为未来通过重排机制设计新的免疫抗体/基因的基因编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植物雌雄配子体识别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展研究所杨课题组首次分离出拟南芥花粉管受体蛋白复合体,揭示了信号识别和激活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建立了利用关键基因打破生殖隔离的方法,为克服杂交育种中的杂交不亲和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精子总核糖核酸可以作为记忆载体来调节获得性特征的代际遗传
研究发现,父亲的一些后天特征,如饮食诱导的代谢紊乱,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在精子中记忆并传递给下一代,这对人类健康和生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琦、段,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研究所翟启伟研究员,基于父系高脂饮食小鼠模型,从精子核糖核酸的角度为研究获得性性状的代际遗传开辟了新的视角,提出精子核糖核酸是一种新的父系表观遗传因子,可以介导获得性代谢疾病的代际遗传。
转基因猴的孤独症样行为特征及系统发育传递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邱子龙等通过构建携带人类孤独症基因MECP2的转基因猴模型,分析MECP2转基因猴的分子遗传学和行为,发现MECP2转基因猴表现出人类孤独症和社交障碍等刻板行为。本研究首次建立了携带人类孤独症基因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孤独症的病理和探索可能的治疗和干预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研究
2014年和2015年的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国家造成1万多人死亡,引起了全人类的极大关注。此前,埃博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率先分析了埃博拉病毒表面活化糖蛋白和宿主细胞内吞受体NPC1腔域C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这是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应对疫情和防控埃博拉病毒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宣布了中国生命科学的十大进展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