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80字,读完约12分钟

2016年,中国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14万个,连续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就业是最大的生计,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充分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劳动者自主就业、就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政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和特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就业优先战略。中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创业带动的就业效应进一步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加强,有效促进了全民共建共享发展。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新的经济常态和新的就业形势对就业优先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负增长;在就业总矛盾得到缓解的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和摩擦性矛盾日益突出。这给就业优先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劳动力总供给逐年下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时代。自2011年以来,工作年龄人口每年减少数百万。由于劳动参与率(愿意工作的人口在工作年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在过去几年中有所增加,但增长率明显放缓,并将很快达到峰值。一系列劳动力市场指标也反映了劳动力供求的变化。例如,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以下,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记录的求职者比例(就业人数与求职者人数之比)保持在1.1左右。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劳动力供求关系保持稳定,长期困扰中国的就业总量矛盾得到缓解。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总体就业矛盾的缓解并不意味着就业领域没有矛盾,也不意味着就业工作更好。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信息不对称、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导致的短期失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存在。根据经济理论,只要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一致,就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和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已经实现,不存在周期性失业现象。目前,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仍处于中高速,与潜在增长率基本一致。因此,中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既不是全面矛盾,也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矛盾和摩擦性矛盾。而且,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两类就业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首先,在重组、产能削减和僵尸企业处置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和行业将遭遇就业冲击,一些员工将面临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问题。例如,一些行业的工人最突出的任务是消除产能过剩,他们面临着人力资本不足和难以适应工作转移要求的问题,并可能陷入结构性失业。此外,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一些贫困农民由于缺乏工作技能、工作信息等因素,在转移就业方面面临困难。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第二,随着就业的扩大,一些群体的就业质量需要提高。从就业稳定的角度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已经达到90%,但一些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群体并未纳入统计范围。占城市就业人口37%的农民工,其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40%左右。此外,未取得当地户籍的农民工难以充分、平等地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险参与率较低。由于就业质量低,许多农民工在40岁后有强烈的返乡意愿。在新增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如果回流人口数量超过新增转移人口数量,将形成逆城市化现象,这将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短缺,不利于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第三,现有的非正规就业和新出现的就业形式对有效保护劳动者权益提出了挑战。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明显增强。然而,目前许多相关的体制安排仍然依赖于就业单位,这不仅难以有效覆盖非正规就业群体,也不适合分享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模式。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于就业内容、时间和地点不确定的非传统就业群体,很难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就业出现了新的局面。这就要求就业优先战略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做得更多。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就业岗位的创造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加突出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把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等基本民生问题作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新特点和新的就业形势,党中央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过程中更加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有效地应对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就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为就业优先战略注入了新的内涵。它要求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要与稳定增长、推进改革、调整结构、惠民生紧密结合,使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支持力度,统筹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兼顾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劳动保障机制的完备性。劳动力市场机制是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本途径。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信号,鼓励劳动者提高人力资本,企业以最有效的方式配置资源,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深化改革,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针对阻碍劳动力市场功能充分发挥的制度性因素,我们确定了改革的重点领域,加快了突破。如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这不仅是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它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立即获得改革红利,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共享性。另一个例子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劳动立法,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工会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在相关法律的修订中,我们不仅坚持保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就业质量,保障基本生活,而且还注重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适时调整一些具体规定。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考虑短期劳动力利用和长期人力资本培训。2004年第一次农民工短缺和随后的劳动力短缺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超越了刘易斯拐点,不再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近年来,即使在经济增长下降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仍然面临招聘工人困难和劳动力短缺。与此同时,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普通劳动者工资增长的加快,一些农村青少年的上学意愿下降,义务教育结束后他们涌入劳动力市场。虽然这在短时间内满足了劳动力的需求,但从长期来看,却造成了对教育的负面激励,从而导致人力资本积累的整体损失。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机器和机器人的广泛使用,这些工人将由于缺乏技能和未来更新技能的能力而容易受到就业市场波动的影响。这也将制约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我们积极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向教育培训延伸,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终身学习和工作、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以提高劳动者的创新和就业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赶上新科技革命的快车。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考虑促进供应方结构改革和支持社会政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来自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只有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才能释放这种新动能。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行业的变化和企业优胜劣汰,伴随着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这反过来又会导致一些员工跳槽和失业。然而,尽管创新驱动的发展具有创造性破坏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采取让工人自己谋生的态度。劳动力是人类的载体,因此它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它的重新配置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中,我们把稳定和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为下岗职工和面临转移的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加强目前无法实现再就业的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一方面,努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丰富就业服务内容,促进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为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劳动者失业时间;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打破城乡、地区和行业的分割,消除身份和性别歧视,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使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尚未在城镇落户的新型就业人员有机会获得社会政策支持,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绝大多数劳动者。2016年,通过拨出1000亿元补充稳定生产能力和就业专项奖励基金、优化创业环境等措施,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了新的就业岗位。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就业优先战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了新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外延和措施得到了丰富和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定位。

就业优先战略已成为扶贫的重要手段。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要和支持志愿者结合起来,努力激发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培养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用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引导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就业转移是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项优秀而有效的措施,也是帮助贫困人口和志愿者的有效途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就业的转移,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就业参与率。这是帮助穷人、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将每个人的努力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所有人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利益的最可持续的方式。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就业优先战略已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供方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工人将被解雇。我们要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落实和完善救助措施,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安置公益性岗位、支持社会政策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找到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充满活力。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党和国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改善就业环境和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理政策、支持公益性岗位政策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可以有效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轻而易举。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创业人员面临的融资难、税负重、门槛高的问题,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创新。2016年,中国平均每天有15,000家新企业注册。这些新增企业大多是从事新经济的中小微型企业,通过创业促进就业和创新的效果显著。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就业优先战略应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以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之间的积极互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摆脱只看国内生产总值、只看增长率的旧观念,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把就业优先战略与稳增长结合起来,推进改革、调整结构、惠及民生,使就业优先战略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实现多渠道扩大就业,更好地体现就业本身的民生意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就业的创新实践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例如,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和服务业比重的不断增加,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5年,中国服务业就业增长率达到总就业增长率的18倍。又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催生了许多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商业模式。虽然目前的统计系统无法将它们完全纳入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结构性变化扩大了就业机会,产生了新的就业模式,并惠及民生,这是一种真正的改革红利和调整红利。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而不是用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来代替或代表就业目标,有利于保持战略实力,在经济增长速度转变时期发挥主动作用。中国还将城镇就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等一系列劳动力市场指标作为评估宏观经济运行和确定政策导向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了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边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和院士)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治国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