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4字,读完约3分钟

光明日报记者万马家

2016年11月14日,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7届院士大会上,葛日礼获得了唯一的全球基础医学奖。专家认为,葛日礼的研究为藏、蒙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遗传机制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个奖项为格日里的医疗生活增添了另一个亮点。

不变的雄心——记青海大学前副校长葛日礼

1952年,葛日礼出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怀头塔拉乡的一个偏僻的山沟里。从放羊到医生,从青藏高原到日本和美国,葛日礼的求学之路是曲折而艰难的。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葛日礼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青海从事高原医学研究。

不变的雄心——记青海大学前副校长葛日礼

图为:格里利的素描。郭画了/亮画

当他那一年回到中国时,经济困难的青海省为他提供了当时最好的条件。葛日礼下定决心要做三件事:第一,建立博士项目;二是建立高原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召开高原医学国际会议。省里召开了相关的协调会议并发布了一份专门文件,对我们今后的高原医学研究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格里利说。

不变的雄心——记青海大学前副校长葛日礼

回到青海的葛日礼在高原医学研究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他全心全意致力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2003年,在格日里的主持下,中国第一个集科研、教学、医疗于一体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海建成;2004年,国际高原医学会议首次在中国成功召开。2006年,格日里领导的高原医学专业成为青海省高校唯一的博士授予单位,实现了青海省博士学位授予的突破。

不变的雄心——记青海大学前副校长葛日礼

十多年来,我们经历了许多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没有实验室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从没有像样的学术论文到获得顶级国际期刊的全面报道,从没有高原医学成就到连续获得国际和国内奖项,从没有专业研究人员到拥有具有国际背景的高原医学研究团队。谈到变化,葛日礼深受感动。

不变的雄心——记青海大学前副校长葛日礼

自高原医学中心实验室成立以来,格日里突出了高原、民族和地域的特点,在高原疾病防治和低氧适应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尤其是在青藏铁路建设、青海标准制定、慢性高原疾病国际诊断标准、北京奥运会运动员高原训练、西藏低氧适应的遗传机制等方面。

不变的雄心——记青海大学前副校长葛日礼

作为高原医学研究工作者的小编辑,我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我们的科学研究如何为社会服务,如何为高原地区的人民服务。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在青海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格里利说。

不变的雄心——记青海大学前副校长葛日礼

时光飞逝,它改变了外表,但它从未改变格里利的野心。他说,在未来,他将更加努力地攀登高空医学研究的高峰,为社会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

光明日报(2017年4月26日,06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不变的雄心——记青海大学前副校长葛日礼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