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97字,读完约9分钟

摘要: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解读“十三五”信息化标准工作指南,恰逢一带一路峰会论坛成功召开,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也准确地阐明了推进信息化标准的内在和客观规律。信息化标准是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十三五信息标准工作指南”

当一带一路峰会论坛成功举办时,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也准确地阐明了推进信息化标准的内在和客观规律。信息化标准是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最近颁布实施的《十三五信息化标准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016-2020)》等国家重大政策的重要举措。《指南》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标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和重点任务,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标准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整体应用水平。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一是突破制度壁垒,充分发挥信息化标准的有效性

自然界中的标准化是无意识的,而自然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化优化的过程,例如,相似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在工业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互换性技术、标准件、装配线等技术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标准成为巩固创新成果和经验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在工业化发展后期和信息社会转型阶段,我国信息化标准的工作对象和任务复杂多样,迫切需要跨层次、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由于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存在不同标准、越位错位、交叉重复等问题,信息标准支持应用服务的效率不高,信息标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中国信息化标准工作肩负着支持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多重历史使命。然而,信息化标准的工作机制仍停留在局部、技术和单一的解决问题的层面,不能与信息化发展的复杂环境和系统相协调,不能满足网络力量和信息化综合实力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落实标准化改革规划,统一规划部署,建立和不断完善面向国际、面向全局的国家信息化标准整体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国家信息化标准面临的根本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例如,信息标准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的布局,支持一带一路、中国-东盟信息港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信息标准,以及信息标准、专利和知识产权的重点培育等。建立促进各级信息化标准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从技术、管理、流程等方面协调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安全保密等各个维度,增强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标准和服务标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我们需要创造一个鼓励信息化标准发挥作用的生态环境,包括使标准具有技术法规的约束力,促进第三方评估和监督,以及开展符合性测试和评估以提高质量和效率。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第二,把握信息化规律,系统提升竞争力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快速迭代和交叉集成,给信息化标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十三五”期间,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紧紧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系统提升国家信息化竞争力。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以操作系统和高端芯片为代表的基本通用技术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尖端破坏性技术标准的研究,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和未来的互联网。面对复杂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客观分析和综合评判R&D技术体系和标准R&D战略,是中国信息化建设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后发优势、抢占制高点的重要技术决策。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是信息化标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该指南阐明,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标准化的重点是促进互连和开放共享。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网络、通信、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数据资源包括政务、社会、空地理、互联网等数据资源。这两类对象的标准化工作主要集中在技术系统判断、一致表示和描述、标准化管理、安全保密、集约化建设等方面。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信息经济、信息惠民、电子政务等是信息化标准的重要应用领域。《指南》阐明,这三个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侧重于确保互联互通、创新治理和服务。不难发现,这三个信息应用领域具有浓厚的互联网氛围,其治理结构已逐渐发展为扁平化的协作型,管理模式已发展为社会自律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业务模式已发展为社会服务与经济优势互补。在这个新的互联网加环境中,标准化主体呈现出一种治理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利益相关者相互依赖、相互玩游戏、参与、交流、协商和合作。标准化内容突出了系统设计、数据到知识到智慧、标准化治理等能力的需求,具有统一建模设计、知识地图、服务质量、基本格式等代表性标准。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国防和民用技术的一体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国防与民用技术标准整合工作的重点是形成军地信息化建设成果双向转移,建立军地信息化标准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提高军地标准的推广水平。也就是说,一方面,国家信息技术标准按照程序和规定得到推广,以反映和征求军事需求,另一方面,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在主要的基础军事应用中得到选择。此外,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标准沟通渠道,支持军事人员参与国家标准制定,鼓励社会科技资源参与国防和军事标准建设。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充分发挥信息化标准的综合效益是一项涉及全局和系统性的复杂工程。从形成技术优势的角度来看,信息标准工作战略需要突破形成杀手技术和数据开放共享机制的优势;从形成市场优势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标准的工作思路需要系统化设计,突出应用特点,建立服务和竞争优势;从集成和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标准的重点是充分发挥标准对技术、业务和数据交叉集成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形成国家信息化的综合竞争优势。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第三,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提高标准有效供给水平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信息组织的标准供给能力。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有许多活跃在各种标准领域的专业社会组织。他们大多利用赞助、会员费和专利授权等方式组织相关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推动相关标准、工具的开发和特定信息领域的标准实施。以云计算领域为例,关注虚拟资源管理的标准化组织包括分布式任务管理小组(DMTF)、开放网格论坛(OGF)等。专注于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标准化组织包括全球网络存储行业协会(SNIA);关注云安全的标准化组织包括云安全联盟(CSA)等。这些信息化标准组织所推动的技术论坛、标准开发、工具开发以及相关的测试、培训和认证都是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信息化标准组织往往更加活跃和重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国家标准化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协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将在未来信息化标准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实施多种激励政策,提升网信企业的标准制定能力。鼓励网络企业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创新转化为技术标准和专利。标准作为解决技术问题的最佳实践,是事物稳定并处于最佳状态的技术选择。然而,这些标准往往涉及特定的价值需求和经济利益。技术选择、价值诉求和经济效益的核心载体是企业和组织。几十年来,信息和通信领域的标准争议是显而易见的。其背后是企业获取巨大商机的标准和专利战略,是国家占据产业竞争优势的标准和专利布局。在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大唐、华为等国内通信企业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从被动跟进走向主动竞争,在国际通信领域的技术标准舞台上也获得了话语权。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积极推进信息标准资源共享和应用,提升信息标准公共服务能力。根据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总体部署,开拓信息化领域的标准资源,促进应用和知识服务共享;鼓励信息化专业标准化机构围绕标准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支持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信息化标准创新基地;为有标准化需求的网络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机构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全社会的信息标准供给能力。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第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信息化标准的生态环境

标准是由公认的机构一致制定和批准的,以便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佳秩序。标准化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产品、过程或服务对预期目标的适用性,其目的是防止贸易壁垒和促进技术合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标准化在全球经贸交流、技术合作和市场竞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一方面,中国信息化国际标准工作将继续巩固和发挥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成就和作用,另一方面,将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部署,建设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国际信息化标准合作交流平台。一是与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有关国家开展双边合作。积极推进信息标准的互认,加强标准信息交流,确保标准化和标准化技术语言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家间标准的一致性水平。二是开展大宗贸易商品和关键技术产品核心技术标准体系对比分析,加强标准协调,促进技术交流和贸易便利化。第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即各国企业或组织开展的信息标准互联项目,培养和造就技术人才和标准化专业队伍,努力在ISO、ISO等技术组织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改革创新开放互利引领信息化标准新常态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7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