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00字,读完约10分钟

体会诗词韵味 传颂华夏文明

——访当代诗词大家 龚团邦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泱泱华夏五千年未曾停止的文化,正以生机勃勃之力推动着中国梦的实现,每一个辉煌的背后,都无一不体现出东方文化的魅力。而诗词,正如那熠熠生辉的瑰宝,岁月流逝却不掩其华,反而更为其增色。它蕴含着中华优秀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思想的积淀。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古诗词从诗人、词人笔下诞生,融入了中华儿女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而当代就有一位乐山乐水的诗词大家——龚团邦,字楊铭,笔名汉邦,号《嘉玉阁》主人,嘉山樵夫,凌云山人,中共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研会《联墨艺术报》理事(证书编号:2020005280053);中国楹联学会书研会《中华国粹》诗词研究专刊第一届理事会会员(证书编号:20201126007);中国名家推荐委员会客座教授(证书编号:20210708119);中国东坡诗社社员(证书编号:00799);中国国际(香港)艺术家协会会员(证书编号:2013081038);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证书编号:20140101030)。时光飞逝,唯有诗词永驻芳华;初心不改,更有妙笔梦中生花。他“一生只为一事来,一心只待一花开”的超凡脱俗的古典诗词修养,让龚团邦先生成为传承唐诗宋词之古典诗词达人也。读他的诗,可溯源古典文学之妙,也可以体验盛世当歌的大情怀!

诗词藏于心 岁月不败人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丰熟,养育万方。从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散曲,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那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感情,人文的光辉,无不温润着人们的心灵。诗,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节奏,在文学的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词,以抑扬顿挫的声调、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不一的句式,在文学史上绽放着夺目的光芒。在诗词里,我们可以欣赏一束阳光的倾泻、一束鲜花的盛开、一湖秋水的静谧,可以感受友人的相思、女子的愁思、男儿的壮志。诗词既引发我们对于品格深刻的思考与提升,又使我们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培养感知美、发现美的一颗轻盈之心。

龚团邦先生出生于1952年,是四川省乐山县沙湾区老鸦乡人,小学就读于郭沫若先生故里——沙湾小学,因此从小就受沫若文化熏陶,他爱上这晶莹剔透的文字,自此爱上诗词,江海寄余生。随着龚团邦对郭沫若不断深入的了解,就越发敬佩和崇敬郭沫若,而郭沫若的诗词也成了龚团邦启蒙和前进路上的明灯。龚团邦先生也很喜欢古体诗词,他说自己对于诗词的热爱,不仅因为它能带来灵魂的清明澄澈,还因为能指引向未知的未来前行。于是龚团邦先生就开始写古诗词,今年专攻古体诗词,如今,他是中共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研会《联墨艺术报》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中华国粹》诗词研究专刊第一届理事会会员、中国东坡诗社社员、中国国际(香港)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是冬天里的炭火,夏日里的冷饮,给人以无限慰藉。中华诗词能够让我们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生活当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有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我们可以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勉励自己;当我们精神萎靡不振时,我们可以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来激发自己的意志;当别人感到孤立无援时,我们可以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来安抚鼓励……这也是龚团邦先生写诗的意义之一,龚团邦先生的古典诗作,押之韵流畅,平与仄合规,读来顺于心畅于志,朗朗上口,可以心品之,可以唱吟之。

龚团邦先生的诗是大唐风范的传承,也是两宋风度的承袭。但诗词未必仅火于唐朝的盛世下,也不止存于宋朝的烟雨中,人生自有诗意,诗意美在人心,美在四季,美在天地间。在文言文干涩难嚼的果实里竟也包裹这如画的种子,此生有诗,此世有词,虽未曾亲临其境,何妨?这正是龚先生作诗在当代诗坛拥有影响力和引导力的重要原因。也可以这样说,他的诗表征了当代古典诗词的新高度。作七绝有曰:“神州百年党旗红,红船悠悠荡漾中;中共先驱创业勇,勇攀时代习习风。”读一遍大振心颜,再读盛世磅礴。生活点点滴滴,诗词常常相伴。它用雅致的词句,平复了人们焦躁的内心。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他的诗总是与时代相赋,有文学格,也有精神格。字字生发于情感,缀连炼作金句,诗以言志的正能量涌涌而出。

何为诗词?一诗一曲,道尽悲喜;一词一句,勾勒山海;千古永在,岁月不败。龚团邦先生的诗有国家魂,也有家乡情。龚先生身居乐山,受益沫若文化熏陶,作诗可以写意天朗气清乡土韵,惠风和畅故乡情。一首《春雨嘉山海棠红》写得情真意切,意象悠悠。家乡风物入诗来,我泊此意望故土。又读到一首《秋月吟》状物抒情,赏心愉意,有丰富而准确的用典,体现着龚团邦先生卓越的古典文学积淀,唯有蓄之丰富,方可以遂心应取。同是热爱生活,或乐见感人泪下的小说,或沉醉缠绵悱恻的歌曲,或钟情闲来独坐碧溪上的垂钓,而对龚团邦先生来说,他平时话不多,比较内向,诗词就是他生活中的一束光,婉约、优雅地翩然向他走来。在心疲惫之时,捧上一卷诗词,焦躁的心或许会添上几分宁静。

龚团邦先生曾经是公安局刑警队员,在外出办案时发生意外,以无比坚韧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力,在医生、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得以恢复健康,继续战斗在警界直至退休。所以他的诗除了写家乡的山水风景、友人的守望相助,也有像《七律·警官英姿飒》这类与自己曾经的工作相关的诗,诗以传志,人生由一个个志向组成,诗词记载着人生的碎片;诗以传情,人与人之间的桥梁由情搭起,诗词为桥梁装饰;诗以传文,四大文明古国皆以覆灭,唯有古中国文化尚存,一块块碎片拼成了中国的文化标志,而诗词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一块碎片。人们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诗词长廊,便感到心旷神怡,它教于人们时代的必然与为人的价值。

中华诗词永流传 诗词之美溢心间

诗是中国人灵魂中经久不散的气,是血液中奔流不息的力,更是与事、与人跨越千古情感上的共鸣。诗与词,古与今,古今之人在同样的事物上感受到相同的触动,这是诗词的魅力。我们跨越了时空与先贤共赏美景,同感世事。通过诗词我们与古人对话,体会到古人的生活与思想。诗是文化的结晶,是思想的具现,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纪念和回忆。中华诗词给文人墨客提供畅抒胸怀的场地,诗词寄托着作者的灵魂,而灵魂遨游在书海文陆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诗词是交流的桥梁,是文明的体现,是我们人人应珍惜的瑰宝。

诗词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愁。舴艋舟都载不动的离乱之愁,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还乡之喜,磨损胸中万古石的不平之怒,“不思量,自难忘”的悼念之哀。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之所以还保留着学习和阅读古诗词的习惯,是因为在古诗词中蕴含着美。古诗词之美,美在音韵——美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四字韵味;“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五言对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七言风姿。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美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广阔洞庭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春江花月夜。古诗词之美,美在情感——美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离乡愁绪。正是因为古诗词有无穷无尽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几千年前古人吟诵的篇章才能一代一代流传至今,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珍贵的精神宝藏。读古诗词,就是要欣赏其中的美学,感受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人生如海,诗词如舟,扬帆载梦破万丈浪。人生如水,诗词如茶,朦胧烟雾醉人心扉。人生如夜,诗词如火,助燃梦想照亮前方。人生如乐,诗词如曲,谱写生命华美乐章。龚团邦先生的作品分别发表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书画网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2020年古体诗词作品《虞美人·嘉山秋色》,《踏莎行·嘉山冬韵》,《沁园春·嘉山情韵》被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美协联合编篡的大型资料汇编《中国艺术榜样年鉴》所收录(目前中国唯一一部综合体现国家文化力的大型文献——编者)。在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对诗歌之美的创作、发展和传唱中,古诗词的美已经深深刻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丰碑上。古诗词的美动人心扉,它是我们学习和阅读的理由,更是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动力。

平平仄仄,白衣侠客执剑而舞,品壶清酒唇齿流诗,轻烟袅袅,豪气万丈;仄仄平平,红颜倩影淡眉如画,手绾青丝水汽朦胧,温柔沧桑。溪水清澄,一轮婵娟将思念碾磨成香;流萤四散,满天星辰讲花雨缓缓倾泻……翻开书卷泛黄的诗词纸业,氤氲着未干的缕缕油墨香味,风景迥异的画面映入眼帘,内心涌动的诗词情怀也倏然而出。正如叶嘉莹所言:“诗歌的最大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中国典雅的诗歌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荡涤心灵的力量,它使人保持一种内在精神的丰沛与自由,足以抵挡外界的污浊与混沌,同时它也使社会充斥着活跃不拘的元素,始终不灭内部的生机。传承泱泱古国的伟大文明,记叙着每个时代的鲜明特色,抒发着每个个体的复杂情感。诗词,带着工整的韵脚,带着优美的形容,带着世俗闹市的霓虹欢歌,一点点传承下来,成为当之无愧的宝藏。

“中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词,道尽了中国古时的泱泱大国形象,而这些文化,却似老者一般,鬓发苍苍,等了千年人间,却等不见青年的一次回眸。高山苍苍,江水茫茫,诗词之美,山高水长。愿未来之中国,凡日月之所照,皆是诗词闪光的地方;凡江河之所至,皆为诗词扎根的土壤。


来源:央视线

标题:体会诗词韵味 传颂华夏文明 ——访当代诗词大家 龚团邦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7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