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70字,读完约7分钟
■时语婕·侯永志
理论总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并引导实践。二战结束后,大量新独立国家迫切需要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然而,西方主流经济学不能用来指导这些国家的实践,因为其前提远非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发展经济学诞生了。在过去的70年里,尽管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几次演变,但其应用几乎没有取得成功,只有少数国家或地区从低收入经济体跃升至高收入经济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成了当前和未来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指导,开辟了发展经济学和人的发展思想的最新领域。
超越结构主义的发展概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结构主义发展观一度盛行。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差异,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物质资本积累促进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完成经济赶超。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成熟的市场体系,它们强调政府在物质资本形成和积累中的主导作用。
然而,结构主义发展观只看到事物,而没有看到人。物质财富的增长被认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物质资本的积累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人作为劳动力,只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由于其政策主张重积累轻消费,重增长轻分配,重政府轻市场,居民消费长期处于低水平,个人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成绩,但这最终是不可持续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经济停滞。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重新回答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一方面,人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们认为发展的本质是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物质资本和科学技术只是劳动的创造,发展从根本上源于人类的劳动,劳动者是推动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在一个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确实有必要发挥更多的作用,通过更高的社会积累来突破发展的贫困陷阱。但是,决策者不应该忘记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之间的区别,应该在促进物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继续提高医疗和教育水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应该逐步转变发展方式,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超越新自由主义发展观
20世纪80年代后,以里根·撒切尔主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观出现在发达国家,并形成了指导发展中国家实践的华盛顿共识。为了克服结构主义发展观在实践中造成的政府失灵和消费短缺的问题,他们主张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尽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新自由主义发展观希望通过自由放任实现效率最大化和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但它没有看到资本占有不平等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从表面上看,在自由市场中,人们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但从本质上说,拥有的资本数量决定了发展成果的分配,这进一步转化为资本所有权的更大不平等。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都严重扩大,只有少数人从发展中受益,这最终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为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答案。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少数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绝大多数人的异化和非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打破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让绝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发展的果实,不断提高享受果实的公平性,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为了提高工人的积极性,有必要让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这样一些人才能先富起来。然而,这一差距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时期内。随着物质基础的扩大,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超越民粹主义发展概念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和国家间收入差距扩大,民粹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所抬头。他们反对全球化,希望通过保护国内市场来保护人们的就业;主张大幅增加社会福利,希望缓解社会不平等。
民粹主义反映了普通民众对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负面后果的不满,但其政策主张只注重分配而忽视生产,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惠及大众,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恶果。一方面,反全球化措施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阻碍了一个国家内部分工的深化和扩大,制约了其经济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从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福利会侵蚀社会效率,最终导致政府的债务危机。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重新回答了发展过程中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分配,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决定什么样的分配模式。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分配,不断扩大发展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它不是把生产和分配分开,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发展,每个人都能在发展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此基础上,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与其努力相匹配的发展成果,从而激发每个人的劳动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推进改革发展
首先,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最终动力也来自人民,依靠他们的劳动和创造。在经济发展初期,人均资本水平较低,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客观上,需要采取以物质资本积累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来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这也导致劳动收入和家庭消费比重偏低。随着发展阶段的演变,资本回报率开始下降,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转变,工资和消费的上升有了客观的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原有的经济增长率,不仅难以维持,而且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利于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相反,如果我们及时转向以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就可以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不断提高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收益感。
第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是分阶段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和配套发展模式存在差异,需要体制机制的不断变革作为支撑。随着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和深水区,有必要突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全面深化改革。这就要求以人民是否真正受益、人民生活是否真正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作为选择改革和发展措施的标准,并就改革达成最广泛的共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利益意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带入改革和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动态变化。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协调好少数利益与多数利益、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个人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允许收入差距在一定的范围和时期内扩大将有助于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发展阶段的演变,要充分发挥政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平等配置,加大再分配力度,不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权,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边肖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郭延图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人类发展思想的最新境界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