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7字,读完约4分钟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基层一线,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地在自身专业技术领域深耕不息,悄然闪烁着光芒!他们认真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非凡的事迹,他们积极在新津奋力开启“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崭新征程中贡献着自身力量,他们协力奏响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之歌!
       在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新津科技工作者们的世界,聆听他们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奋斗故事。



李柏福,新津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重庆市巫溪人,1970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兢兢业业、奋勇争先,先后从事过工人、战士、军队干部、纪检干部等不同岗位的工作。2018年退休后,又转身投入服务科技创新的伟大社会事业中,继续为助力乡村振兴努力贡献着光和热。
      长期以来,李柏福没有因退休而成为时代的落伍人,他初心不改,以科技为引领,发挥经验优势和专业特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发挥余热、增添正能量,带领全区老科技工作者积极奉献余热。

围绕中心 主动作为

日常工作中,李柏福十分重视发挥科技助力老党员工作室平台的作用,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建言献策,先后组织撰写了《助推新津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端教育产业》《发掘剪纸艺术非遗文化,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推粮农协会发展,稳定粮食增产增收》《关于将纯阳观文旅产业纳入TOD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建议》等调研报告与建议,多次得到新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用心谋事 发挥余热

在省市老科协指导下,李柏福引领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产增收致富,收到显著效果。
      建立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区老科协配合镇乡老科协在全区建立了三个镇(街道)的联系点。几年来推广了优质水稻高产高效品种四个,推广面积20000余亩,最高亩产量突破了800公斤,一般亩产达650公斤,实际增加收益500多万元,并助推了水稻全产链经营模式的推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生产方式上,协助各联系点推广稻、鱼、菜连作,综合种养模式,其中“菜菜稻”推广万亩以上,每亩产值由一千多元提高到近万元,深受农户欢迎。
      建立特种水产繁育基地:区老科协水产专家支持帮助2家农业企业成功开展了特种水产黄辣丁新品种的培育研究,指导建立了3000万尾种苗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新津区的地名标志产品;同时,试验成功黄辣丁“稻鱼共生”种养新模式,实现了稻鱼双丰收,每亩产值由原来的2000元增加到6000元;还成功开发引种罗氏沼虾,带动发展500亩,精养亩产值达30000元,实现稻虾养殖每亩增收3000元,极大地提高了产值效益。


(李柏福陪同省老钭科协会长翟占一调研科技服务联系点)


建立科普进社区、进校园示范基地:率领区老科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专家深入新津区2所中学、3所小学、3个社区作为常年性联系点,坚持弘扬传统文化,普及科普知识,长期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处置等卫生、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已在示范基地形成固定推广模式,深受欢迎。
       疫情期间,李柏福积极参与抗击疫情,带头在居住小区向居民作抗疫的科普宣传,主动参加值班值守,严防疫情传播,引领全区老科技工作者就地参加防疫科普宣传和复耕复产;还组织老科技志愿者们积极捐款支援抗疫,受到社会好评。

开展学术研究 取得显著成果

 李柏福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丰富阅历和智慧,组织专业人士撰写学术论文并被市老科协采纳发表,有3篇学术报告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区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特约报道员 子月)
 



来源:央视线

标题:退休不褪色 为霞尚满天——记成都市新津区老科协会长李柏福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6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