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7字,读完约4分钟
科举制,是以前普通老百姓想出人头地最重要的渠道,这个起源于隋,一直沿袭到清朝的辉煌之路,被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有需求,就有捷径,科举舞弊层出不穷,比如明朝著名的唐伯虎科举舞弊案,把年少成名的唐伯虎彻底打回老家写诗去了,可谓朝廷失意,文场得意。
不过,唐伯虎毕竟只有一个,其他被牵扯舞弊案的,下场可不那么美好。
清朝长达200多年的过程中,一共发生过三次比较大的科举舞弊案,这里说的就是第一次。
一本小说为何引发皇帝关注?
顺治十四年,清朝入关还没有太久,顺治帝沿袭不少明朝的制度,包括科举,希望尽快稳定自己的满清江山。
不料忽然有一天,京城流传起一本民间小说,叫《万金记》,这本不知名人士写的小说,活灵活现地描写一起科举考试中,收钱舞弊的场景。
这本小说文笔相当好,再加上科举刚完,十分应景,时机恰到好处,因此在京城十分流行。
流行到当朝皇帝顺治帝都听说了,找来一看,顿时大怒。
原来,这本小说中的人名,是有影射的。
小说中的人名,出现在当年的江南乡试中。当科主考官姓方,副手姓钱。
考试完后发榜,秀才们惊讶地发现,这名单奇奇怪怪的,一些不知名的大户人家娃出现在榜单上,这些人平时学识一般,这是众所周知的,为啥突然高中?
秀才们理所当然的愤怒,集体跑到文庙前面哭诉,尤其是一些落地的秀才,直接跑到贡院门口抗议。
秀才身份特殊,读书人那时地位很高,官差也不敢随意处置,事情迅速闹大。
现场秀才们各秀文采,讽刺两位主考官的打油诗层出不穷,像比如:孔方主试付财神,题义先分富与穷,这些讥讽还算文明的,至于不文明的。。。
没过多久,这本小说,《万金记》就出现在市面上,主考官姓方,万字加一点,就是方,副主考官姓钱,钱字去掉半边,就是金。
结合背景,不难看出他说的啥事。
皇帝监考,皇宫门前再考
小说的文采真的很好,顺治帝算见过世面,饱读诗书,看完小说后,愤怒无比,如果是我等普通人,看完一部小说也就只能当看完了,半点招式都没有,但顺治帝是谁啊?
当即下令,把两位主考官全部革职,收监受审,至于这次考试嘛。
顺治帝出了一个损招,让所有榜上有名的举人们免费来到京城,重考!
这些举人们都被顺治帝当嫌疑人看待,个个带上镣铐,由禁军两人一组,严格看管,由顺治帝现场出题,当场重考。
考试地点就在太和门前,露天考试,正月,京城!
都是读书人,了不起大户人家的读书人,哪见过这市面,再加上那是京城的正月,冷得要死要活,这些身娇体弱的南方小伙子,冰天雪地露天开考,可想而知,南方人抗冻吗?不抗冻啊!
冷,加上皇帝监考,旁边还站两杀气腾腾的禁军,紧张,好多人直接晕倒了事,其他的人,大多冻得发抖,字也写不好,完全白考。
最后的结果就是,有24个没法考(晕了),直接革去功名,还有14个写得完全看不懂,同样革去功名,最后只有74个,勉强合格,也算是真英雄。
顺治帝觉得这成绩,没有舞弊才叫有鬼,下令将两位主考官立即正法,家产充公,妻子流放,其他考官则享受流放待遇。
在这些举人中,有没有冤枉的,肯定有啊,比如说著名的诗人吴兆骞,他是真有才的,可是心里素质不行,那环境下,发挥失常,成绩一塌糊涂,革除功名,发配边疆宁古塔!
后来,这位诗人就变成了清朝有名的边塞诗人,著作为《秋笳集》。。
有不少人认为顺治帝的处理过于严苛了些,尤其是重考的环境,是个人都知道这种环境发挥失常那才叫正常。
可惜,顺治帝秉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态度,重罚这起舞弊案,也是敲山震虎,后来很久都再没有舞弊案发生。
推荐阅读nb小说网http://www.nb80s.com/
来源:央视线
标题:一本小说引发清朝第一舞弊案,皇帝谁都信不过,自己亲自监考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58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