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8字,读完约4分钟
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里的刺绣妇女们正在争先恐后地制作她们的作品。
在今年两会的代表频道上,20世纪90年代后贵州赤水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杨长勤带领当地群众依靠竹编发展特色旅游工艺品脱贫致富,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人民群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意识不断增强,相关工作相继开展,工作成果逐步显现。特别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有很多像杨长勤这样的案例,通过振兴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帮助农村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重庆彭水县的王光荣和李经营着一家手工业开发公司。2016年和2017年,他们分别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参加了文化部和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研究与培训项目的培训班。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这对夫妇在新产品的创新设计和营销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产品的销量也大大提高。夫妇俩意识到,为了传承和发展苗族刺绣,需要吸收更多的从业人员,于是主动为农村贫困家庭、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低收入劳动者等有就业困难和爱好者提供免费刺绣培训,从而带动留守妇女就近就业。他们将创新的半成品分发给各个城镇和村庄的贫困家庭,然后在生产完成后由公司回收。今年,我们与周边社区和村庄签署了扶贫培训合作协议,并将其列入名单,以便贫困家庭有信心开展扶贫培训。只要你愿意工作,不怕困难,每个月每人挣几千美元是没有问题的。王光荣说道。
自2015年启动研究和培训计划以来,对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非基因遗传者的培训一直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令人高兴的是,许多参加研究和培训项目的优秀学生在振兴传统手工艺和推动村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他们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优势,做出了许多贡献。仅在贵州省黔东南州,2017年就有8992名优秀学生返乡培训新生,每个传统工艺企业的平均从业人数约为47人,平均年收入为2.18万元。
程心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刺绣研究所辛雷刺绣部主任,上海大学研修生。她说接触到她作品的许多刺绣工人来自湘西地区的贫困地区,我对他们进行了培训。我最大的感受是让他们意识到从事湘绣可以给他们带来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并建立起继承的信心。
自2016年以来,文化部支持具有强大设计能力的企业、大学和机构在传统工艺聚集场所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越来越多的工匠通过工作站中的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认识到当地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和鲜明个性,并能积极发现当地的美,利用传统工艺以丰富的形式展现当地的美。
近日,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崔建兵更新了自己在朋友圈中的地位:工作站中的刺绣女士正在制作以哈密刺绣为主题的高级定制服装系列,将于本月底在上海国际时装周上亮相。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里,随着工作站的积极推广,哈密的刺绣妇女越来越忙。目前,哈密已建立和完善了231个合作社,成立了刺绣协会,收到订单1.7万多份,近千名刺绣妈妈直接参与订单制作,月平均收入1500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首先要帮助人民的愿望,扶贫必须帮助人民的智力。振兴传统手工艺也是如此。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支持工作,传统工匠的思想和观念得到了解放,传承的信心更加充分;他们有着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广阔的发展思路,他们的继承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些变化是传统工匠带领大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素质和前提。在扶贫攻坚战中,振兴传统手工艺使手工艺者找到了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同时也为文化扶贫提供了新的动力。
记者王学思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振兴传统工艺,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