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6字,读完约4分钟
噶玛次仁的老人在家。(马驰摄)
新华网阿里5月15日电(记者马驰)西藏阿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500米,被誉为高原上的高原。从阿里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狮泉河镇出来,我沿着狮泉河流域向西北方向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然后来到了扎西岗的点角村。它位于中印边境地带,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几十年来,甸角村村民发扬“放牧就是巡逻,人人都是哨兵”的精神,扎根边疆,为守住祖国的西门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马·策林老人是守卫边疆的模范人物。
1984年,37岁的加马次仁和其他四个家庭响应自治区党委要求巩固土地和保卫边境的号召,从狮泉河镇贾母村搬到了点胶村。不久之后,他们中的三个人因为无法适应这里艰苦的生活条件而搬走了,只留下两个家庭,伽马·次仁和他的妹妹。这座住宅已有30多年了。
老人回忆说,当他第一次来到点角村时,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房子,也没有羊圈。人们只能住在石头包围的临时房子里。每个人都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两个17口之家,加马·次仁和他的妹妹,在这片沙砾土地上开垦荒地,最终顽强地将中国人民扎根在荒芜的角落。
点角村靠近中印边境。从村庄的入口看去,对面山上的印第安人观察台和山脚下的印第安人村庄清晰可见。为了保住我们的地盘,加马·策林经常带领村民在石泉河谷放牧、修理羊圈、搭起帐篷,以维持我们在这一地区的活动。
牧区巡逻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冬天,大雪封山,老人几次患雪盲。由于医疗条件差,不能及时治疗,留下后遗症,现在视力很差。此外,长期的巡逻工作也压垮了加马·次仁的关节,现在他走路时不得不弯腰。
边境生活还有其他风险。有时,点角村牧民的牲畜会跑到印度控制区的一边。在追逐牲畜时,老人遇到对面的印度士兵用枪瞄准他,有时用棍子把他赶走。这时,他害怕了。
但是,随着我军边防力量的逐步增强,村民们在放牧时不再担心,老人说。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谈到点角村的变化时,老人的脸上流露出激动的表情。
“我从没想过我能活到今天,”伽马·次仁动情地说。这个村子里的每个家庭现在都有房子、汽车、水和电。村民享受国家对边境居民的补贴,许多人被分配到生态岗位,从事森林保护和草地保护,并获得生态工资。
我们的老两口现在年收入超过2万元,而且不用担心衣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教村已有48户171人。2012年,第二组中的27户家庭搬到了位于边境的小康村的新家。
当我走进新的村庄时,我看到每个家庭都住在一栋崭新的两层楼里。传统的西藏装饰使房子看起来很独特。明亮的五星红旗在屋顶上飘扬,宣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一条运河沿着村庄的主干道流淌,为村民们提供生活用水,灌溉着美丽的绿化带。村后的一块空的土地覆盖着光伏太阳能电池板,为村民提供电力保障。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偏远的村庄。尤其是与对面印度村庄的掀背车相比,它让这里的人感觉比那里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个村庄的医疗和教育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当有小病时,乡镇医院会派人去看。老人说,当你病得很重时,会有一辆车去村里或县里的医院接(病人)去治疗,所有的医疗费用都会上报。
教育决定了下一代的命运。老人说现在村里没有一个孩子辍学,还有几个大学生。老人自己有八个孩子,其中两个已经成为大学生。一个女儿要去成都上大学,另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在盖尔县(狮泉河镇所在地)的一家银行工作。
至于孩子的教育,老人坦率地说:我一直守护着祖国的大门,我也教我的孩子守护着这个神圣的国家。
在老人的言行下,除了两个大学生外,他的另外六个孩子留在了点角村,并继续继承父母的事业。
电教村民委员会。(马驰摄)
电教村的住宅楼。(马驰摄)
电教村的住宅楼。(马驰摄)
点角村的村民。(马驰摄)
点角村的村民正在洗衣服。(马驰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心是守护边疆的祖国——噶玛次仁老人守护祖国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