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8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记者

革命圣地西柏坡。像一个历史上的老人,白坡岭,苍松苍翠,见证了这片红色热土70年的变迁。

近日,记者走进西柏坡,聆听老、中、青年一代的心声,讲述不同时期传承西柏坡精神的奋斗历程。

驾驶游船的老党员:讲红色故事和阅读党的善意

闫青海,西柏坡村的一名74岁的党员,年轻时就身患重病。绝望的父母把他包起来,放在石磨上,打算放弃。

董和他的妻子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这个弃婴,并立即把他送到中共中央医院进行治疗。这一事件很快传遍了西柏坡。

共产党的善良是不能忘记的。闫庆海说,他从小就认为,只有努力工作,带头致富,发扬西柏坡精神,才能无愧于老一辈革命家的救世之恩。

20世纪50年代,为了修建岗南水库,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从鱼米之乡的两窝子迁到了高山港。西柏坡曾经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过重要贡献,现在又做出了牺牲。

西柏坡: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那时,西柏坡村住在土坯房里,吃谷物出售。为了增加收入,18岁的闫青海在水库上开了一艘运输船。

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被吹进了西柏坡。闫庆海当时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在村里组织了五六名强有力的劳工加入他在石家庄的装载机工作;后来,他带领村民在水库里捕鱼,并依靠红色资源,在西柏坡开了第一家农舍——青海盐场。

西柏坡: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如今,进入西柏坡,白墙灰瓦的农舍整洁美丽,平坦宽阔的道路通向每一户人家,有污水处理、文化长廊和卫生设施。近年来,西柏坡村民开始销售茶叶、鸡蛋和纪念品,发展旅游服务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

西柏坡: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虽然已经过了七十岁,但闫青海依然忙碌着,依然开着一艘游轮。游客们喜欢坐我的船,听我讲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故事。闫青海说,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柏坡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

西柏坡: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打造美丽的村支书:牢记两个务必

梁家沟离西柏坡很近,离西柏坡纪念馆仅一箭之遥,新民居鳞次栉比。

梁家沟是一个水库移民村,村民们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陈国平,51岁,1996年开始担任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当地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灾。

陈国平带领村民重建家园后,吸引投资兴建西柏坡民俗博物馆和吕佳饭店,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0多万元。

2009年,他借鉴国外经验,在梁家沟推进新住宅建设:集中一块土地建小房子,拆除旧房发展其他产业。在新农村的最边上,地基比较软,工程量最大,造价也比较高。陈国平主动要求得到这块土地。

西柏坡: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新住宅建成后,每个家庭都搬进了二楼的小楼,原来占地300多英亩的宅基地减少到60多英亩,取代了200多英亩的开发用地。

村民们新房子的一楼是他们自己住的,二楼是招待游客的农家旅馆。该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和服务标准,为邻近的农村地区树立了标杆。

腾空的土地建有风景优美的停车场、红色旅游城镇和旅游酒店。在西柏坡以红色文化现场表演为特色的洪秀剧院建设中,梁家沟村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美丽乡村。

西柏坡: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西柏坡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陈国平说,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应该始终牢记这两个当务之急,不要被我们的成就冲昏头脑。为防止经济问题,村财务管理实行集体报销制度,需要两个委员会全体成员和村财务管理小组共同审核,并及时逐一公布。

西柏坡: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追求创新的大学生:勇于进步,追求幸福

2005年,23岁的严尔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西柏坡,从母亲手中接管了这家酒店。

我对家乡的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乐观,并决定毕业后回来工作。严尔鹏说。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在村里建立了第一家旅行社,建立了西柏坡旅游网。

西柏坡: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为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提高服务内容和质量,他经常去其他地方学习好的经验。近年来,他注册了一家培训公司,聘请专业人士,创新培训方法;我们还与携程、Qunar.com等主要网络平台合作,继续扩大宣传,吸引更多人来西柏坡学习。

西柏坡: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严尔鹏在大学时就加入了共产党,他说他为自己出生在西柏坡而感到自豪,并肩负重任。他明白西柏坡精神的艰苦奋斗不是生活在贫困中,而是勇于进取,追求幸福。对我来说,赚钱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播红色文化。(记者、黄小溪、严、范)

西柏坡: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西柏坡: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