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7字,读完约5分钟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海南岛南部的三亚有一个国家科研育种基地。每年9月至次年5月,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人员来到这里,开展具有典型热带气候和优越生态条件的农作物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等科研工作。
南繁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为我国种业创新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几代南繁人的奋斗故事。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南繁基地落户海南三亚已有40多年的历史。每年冬天,研究人员杨必仁都会在这片稻田里呆上半年,研究和开发水稻新品种。作为科研用的候鸟,他已经坚持了11年。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研究员杨必仁说:当湖南11月的气温很低时,水稻就不能存活。如果你在南方繁殖,你可以增加一代。(培育一个新品种)花了十年时间,但在这里你可以在五年内培育出一个品种。
最近,杨必仁得到了好消息。国家加大了南繁基地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其水稻育种基地的水利设施将得到高标准的改善。
杨标仁:我们期待着改善这一点(水利设施)。田间种植可能不需要这么多的水,但是在我们国家每个品种所需的水量是不同的。这有助于改善这一基础。我们将来会容易得多。
气候变暖成为农业育种的加速器
三亚和海南南部的其他地区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而成为农业育种的加速器。每年冬天,这个南繁基地都会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人员。随着海南经济的发展,为确保南方养殖用地,国家近年来规划了20多万亩南方养殖保护区,并高标准推进南方养殖基地建设。三亚南帆研究所所长柯永春最近一直忙着处理这件事。
三亚南繁科技研究院院长柯永春:南繁的核心是研究人员想要农田和基本土地。因此,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科研生产环境,保证他们因旱涝保收,中央政府、各省市高度重视,加强南繁基地建设。
肩负使命科学研究人员一年到头都在努力奋斗
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一批农业技术专家来到三亚。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南方的传播没有中断过。我们在这个领域遇到了78岁的谢华安院士,他仍然坚持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他告诉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水稻亩产量只有100多公斤,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口粮。那时候,农业科技人员带着养活全国人民的使命来到三亚。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我小时候很饿。我知道饱餐一顿有多重要。所以我把为每个人准备一碗食物作为我的目标。
当时海南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些研究人员睡在仓库里,每天都带着化肥、杀虫剂和机油的味道睡觉。有些人只能在田野旁建造一个简单的窝棚,忍受蚊虫叮咬,然后生活半年。
谢华安:虽然环境很困难,但我们都忍受了。为什么要忍受它?我想做科学研究,我有一个目标。因此,这种奉献精神确实激励着每个人去吃苦和努力工作。
当地人深受感动,表示支持
南繁科技人员的坚持也感动了海南人民,他们自发上山砍柴,为科技人员搭起木床,让他们过上尽可能舒适的生活。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当地政府仍然保证每个月向南繁的每个工人供应半斤肉。
中科院院士:这是因为他们充分考虑了国家的利益,为南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作为一个南方球迷,我对海南人民的支持非常感动。
由于科技人员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南帆的事业创造了奇迹。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等科学家在三亚培育了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当时有6万多名科技人员来海南南繁,涌现出一批棉花、玉米、瓜果等重要科技成果,产生了一批谢华安、吴明珠等院士级农业科学家。
南繁基地:打造中国种业硅谷
如今,接力棒已经到了新一代南繁人的手中。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三亚考察南繁国家科研育种基地,为南繁人民提出了新的目标。
三亚市市长阿东:总书记指出,南繁国家科研育种基地是中国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必须建设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继续从种子工业大国奋斗到种子工业强国
根据秘书长的委托,三亚亚洲湾正在全力打造一座南帆科技城。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大学和种子产业集团将聚集在这里,形成中国种子产业链的最新前沿。
三亚市亚洲湾科技城管理局筹备组佟立言:我们把种子产业从一个种子产业转变为一个产业,从一个产业链转变为一个全系统的产业链,这样我们的科研人才才能被很好地吸引、留住和使用。
2019年4月11日,国际稻米论坛在三亚开幕,来自18个国家的稻米专家齐聚一堂。近90岁的袁隆平院士也亲自出席了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国家十分重视南方的再生产工作,投入巨资改善南方的再生产条件。巨大的变化一定很令人高兴。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辉煌的70年为新时代而奋斗]南繁基地:打造中国种业硅谷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