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24字,读完约8分钟
本报记者马
2019年12月4日是第六个国家宪法日。今年10月28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宣布,利用区块链智能合同实现了“一键立案”,这是对第六届全国宪法日的一份厚礼。在中国法院清盘的短短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个“一二三”,即“一个条例,两年,三个互联网法院诞生”。也就是说,2018年9月,最高法院发布了《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第11条承认区块链是收集、修复和篡改数据的技术手段,并承认区块链保证金在互联网案件证明中的法律效力。“两年”是指从2017年8月杭州第一家互联网法院成立到现在大约两年的时间。“三家法院”是指目前有三家互联网法院,其中包括北京互联网法院,拥有区块链技术。
为了探索“一键式备案”,证券日报记者到北京互联网法院采访张文院长。
使用智能合同“一键式归档”和“难以置信的法庭”来了
当《证券日报》的记者走进北京网上法庭的电梯时,一个显眼的小屏幕正在滚动播放宣传片,宣传片的标题上总是亮着“难以置信的法庭”,这引起了记者们的极大好奇。温看到记者笑得很有兴趣,说:“先从‘难以置信的法庭’这个名字的由来说起吧。”
“这是北京互联网法院的诉讼服务大厅。你感觉如何?”张文岭带领记者来到诉讼服务大厅。记者发现,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明亮,空宽阔,非常“冷清”,只有一名书记员在咨询,与传统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熙熙攘攘的人群形成了鲜明对比。
张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平衡链投入运行后,相关人员在庭审过程中不需要特意前来,当事人可以在家参加庭审。这也是一个颠覆性的司法场景,是我们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法庭而创造的。”
说起这个,温的脸上洋溢着一种不同的自豪。她接着说:“我们的办公大厅很像空,一天之内很少有聚会。根据我们的日常统计,从去年9月9日到今年12月9日,网下咨询和网上备案的人数已经确定。在这15个月中,1995人离线访问。经计算,每天来法院的人数不到5人。对此,她继续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事实上,在我们的网上电子诉讼平台上提交立案申请材料的人数有时达到每天1000多人。”
随着审判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审判模式也突破了空的限制,实现了“24小时不结案”的全过程网上诉讼。在这里,张文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有8.54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有8.47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张文表示,有些当事人可以在家参加庭审,有些人甚至可以在咖啡馆进行。这是互联网法庭开庭的场景,也可以说是另一层不可思议的事情。
基于网络法院的审判模式,北京网络法院可以说实现了立案、调解、庭审、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实现了诉讼过程从“线下”到“网上”的转变。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法庭,它使用区块链技术来授权互联网审判模式。区块链红利已经出现在这里。
最初的“平衡链”就是这样诞生的。这两个应用场景非常引人注目
在谈到“田萍连锁”的由来及其名称时,张志远温向《证券日报》记者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我们召开了一次交流会,与30多家科技公司进行了交流,并逐一听取了每项技术与法庭场景的互动。”张文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听了四个多小时,百度的最后一位年轻建筑师告诉我,你一定要听区块链的技术。”从那以后,区块链真的进入了我的脑海。”
张文回忆说:“后来我们决定做区块链,需要一个区块链的科技企业作为合作建设单位,但是当时被调查的人不多,因为很多人很难想象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最后,由我方发起,国家工业信息发展研究中心、百度和诚信科技参与组建了建设联盟,保证了项目的实际实施。自2018年9月9日推出以来,平衡链已经运行了一年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了解,北京互联网法院“田萍链”创新了司法应用场景,提供了电子证据固化、知识产权确认、追溯和防伪、网上“一键”执行和备案等服务,有效解决了电子数据信息安全和联合验证认证问题。等问题,实现电子数据“全过程记录、全环节可信度、全节点见证”,使电子证据的存储、取证和认证能够“一站式”解决,
关于“平衡链”的主要应用场景,张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主要关注两大方面,一是“智能合同一键式执行和备案的场景应用”。2019年10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率先将区块链智能合同技术应用于调解文件的执行和备案,实现了区块链智能合同技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首次“一键式备案”。在线合同节点通过中介文档中约定的性能条件进行部署。当事人不再需要按照传统的执行备案程序完成申请执行、上传当事人信息和文件的重复步骤,只需要通过智能合同确认调解案件的履行结果并达到条件后自动触发抓取,实现“一键式备案”。通过区块链智能合同技术实现自动执行,不仅标志着司法区块链智能合同的实际应用,也意味着链上数据和链下司法信息系统的深度整合和利用,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进一步释放司法红利,巩固和深化“基本解决执行难题”的成果。二是“证书存储、证据收集和验证的情景应用”。自推出以来,截至今年11月30日,作为中央网办备案的首批区块链单位之一,“田萍链”已交联成19个区块链节点,完成了版权、版权、互联网金融等9大类25个应用节点的数据对接,上传电子数据1000多万条,3557条跨链验证数据正在审理过程中,涉及案件670件。在涉及的670起案件中,当事人都认可了连锁证据的真实性。
“一键式归档”是长征的第一步。司法链条需要更多北京智慧
谈到下一步如何拓展司法链条,如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贡献更多的北京智慧,张文透露:“明年,我们将主要做好‘平衡链’2.0版的工作,创新互联网执行模式,探索区块链更具体的应用场景,打造‘商业链、管理链、生态链’的新模式。”
张文表示,首先,基于“平衡链”规则的原则和依据,法院将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勘查规则,实现电子证据的可见性、可管理性和可控性,帮助当事人更方便地管理证据,随时核对证据。陈述,增强证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诉讼服务;其次,探索和实现更安全、更透明、更可控的网络审判模式,将司法审判的全过程和所有节点从当事人的诉讼材料扩展到整个诉讼文件和诉讼行为,提高司法的便捷性、权威性和透明度,促进阳光司法机制的建设。
“此外,我们希望通过上行链路进行诉讼源治理,而版权上行链路是一个重要方向。通过锚定证据,有了证据,无可争辩的证据就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如果我们能够在链前锚定证据,我们的法院甚至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虚拟法官来促进当事人在“平衡链”上甚至在法院外解决纠纷,而不是必须立案。我认为这也可能是一种颠覆性的游戏风格。我们希望从源头上推动诚信诉讼和解决纠纷。”张文进一步补充道。
此外,推进区块链电子数据的标准化研究和制定也是明年的重点工作。张文介绍说,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国产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与通信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多个专业机构组成了司法工作组邀请信息。安全技术专家、标准制定专家、司法鉴定专家、信息与通信技术专家和区块链专家共组织了4次准入申请评估标准会议,形成了90个修正案,最终形成了《平衡环节准入与管理规则》和《平衡环节》
“以上两个规范从系统安全、电子数据合规性、区块链安全等方面对接入第三方平台进行了评估,规范了‘平衡链’接入方的资质要求、电子数据存储规则、接入平台管理机制、电子数据使用模式、链单位监管、考核和退出机制。张文说,通过对存款来源进行多维度、规范化的审查,有效地保护了“平衡链”上行数据的安全和当事人的隐私。
来源:央视线
标题:智慧法院实现“一键立案” 区块链“司法红利”显现——专访北京互联网法院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