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8字,读完约4分钟
科技板块日报(深圳记者莫青)报道,自7月底以来,第一批科技板块企业密集宣布,他们计划处理最初的闲置筹资。截止日期已达到8日,涉及55亿元。
对此,中国一家大型券商研究机构的首席市场分析师向《科技报》记者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市场化定价下,科技股普遍出现“过度上涨”。
账户55亿,有8家企业处于紧急运营状态
最近,第一批企业的科技局频繁闲置,以筹集资金。
8月6日,汉川智能(688022.sh)宣布计划在12个月内动用4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购买投资产品)。原因是:在不影响投资项目进度的前提下,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公司收入。
前一天,华兴源创(688001.sh)和方邦股份有限公司(688020.sh)也发布了类似公告,拟将6亿和9亿闲置募集资金用于财务管理。
《科技报》记者注意到,自7月底以来,共有8家首批企业宣布了处置初始闲置资金的计划,总额达55亿元。
除上述三家企业外,航天鸿图(688066.sh)计划用8000万闲置资金补充营运资金,天骏科技(688003.sh)、白蓉科技(688066.sh)、广丰科技(688007.sh)和瑞创微纳(688005.sh)
《科技板块日报》记者进一步查阅了相关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发现上述企业中有5家存在以募集资金为目的的补充营运资金/营运资金安排。
根据149家申请成立科技委员会的企业,有79个投资项目有补充营运资金(67),补充营运资金(10)或偿还银行贷款(2),占53.02%。
从绝对值来看,补货金额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9家,补货金额31亿元的中国郝彤(688009.sh)排名第一;从比例上看,有18个项目的补充营运资金/营运资金/贷款偿还比例超过了拟融资额的30%,其中木瓜移动位居第一,补充流量为7亿元,占拟融资额11.76亿元的59.52%。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技板企业利用闲置资金来补充流量或管理资金的现象呢?
一些资深投资银行家告诉《科技报》,上述操作并不违法,但科技报并未公布募集资金的总体用途。“当主要的中小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成立时,募集的资金可以用来补充资金流动或偿还贷款。该比率的上限一般为30%(很少有企业超过这一上限)。科委目前并没有明确禁止,但强调募集的资金应该集中在科技创新上。在现场,要求公司结合现有主营业务、生产经营规模、财务状况、技术条件、管理能力和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
核心原因:70%的已发行项目超额募集
然而,为什么近年来科技板块企业大量出现闲置资本补充?
据中国某大型券商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分析,上述现象的核心原因是“过度募集”现象普遍出现在科技板块公司的早期阶段,即募集资金净额超过投资项目的实际计划资金。
“科技局是以市场为导向定价的,而且定价相对较高,所以一些公司过度筹资。最初,该公司的筹资投资只有8亿元,但现在已经达到100亿元或更多。但是,资金的使用应该提前计划,项目必须反复论证。短期内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来筹集超额资金。最简单的方法是补充营运资金,第二种方法是将其用于财务管理,这也增加了投资收益。应该说,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过去,如果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它们也会采取类似的做法。”
华兴源创(688001.sh)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募集资金的补充流动性根据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与总投资之间的资金缺口进行调整。
据《科技板块日报》记者统计,在已发行的28家科技板块企业中,有首批25家,已发行和未上市的3家(帕初电子、微芯片生物、陈静股份),其中超募企业20家,占71.42%。从金额上看,超募金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多达15家,其中帕初电子(688188.sh)超募金额最大,达7.76亿元;最少超额筹资是3500万元。
一些投资银行家还分析了筹资项目的投资进度等原因。“一些科技板块公司在上市前就已经计划了一些投资资金,但是投资项目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资金不是一下子就用完的,所以短期内会有更多的资金,而公司的财务管理安排可以增加更多的收入。这应该说是公司自身经营行为的一种表现。在我们看来,这是一项与市场变化和公司自身资本能量相对应的业务。如果这一行动是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的,仍应予以肯定。”
来源:央视线
标题:科创板公司密集公告闲置资金管理 8家企业涉及资金55亿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