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4字,读完约4分钟

上海率先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着中国经过近20年的试点,正式进入推进垃圾分类全面法制化的时代,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然而,可喜的是,垃圾分类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可能影响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推进。建议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计制度,因地制宜,避免盲目照搬。特别是,我们应该避免陷入几个误解。

垃圾分类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避免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过多理解垃圾分类。由于中国最早的垃圾分类试点项目是基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二分法,许多人喜欢说垃圾是错位的资源。在他们看来,回收和变废为宝是垃圾分类的核心要素。然而,回收一些垃圾甚至可能得不偿失。目前,中国必须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当然,还有节约和利用资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正面临着垃圾处理的困境,希望通过垃圾分类来减轻最终处理的压力。在这样的考虑下,我们在放入分类垃圾箱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厨房垃圾和一般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的分类上。

垃圾分类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避免过于渴望成功。目前,中国迫切需要推进垃圾分类,尤其是在重点城市和东部一些地区。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垃圾分类是简单的,但它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成千上万个家庭,关系到城乡居民观念、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习惯需要长时间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垃圾分类的日本,用了27年的时间才实现了全国垃圾分类,而德国则经历了近40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在垃圾分类上既要有决心又要有耐心,并且一步一步地长时间工作。在分类中,我们需要尽可能提高准确率。只要它基本上不影响后期处理,我们就可以在分类的初始阶段灵活地掌握精度,而不必费很大的劲将精度提高一两个百分点。

垃圾分类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避免拆分垃圾分类过程的前端、中间和后端。一般来说,市民处于整个垃圾分类链的前端,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市民把垃圾分类。在垃圾分类试点期间,许多城市也放入了大量分类垃圾箱,许多市民也试图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放入垃圾。然而,实际操作中的混装混运将大大降低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热情。目前,各试点城市已按要求系统设计配置了分类设施、转运车辆和分类处置厂,并构建了系统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为了消除人们的不信任,城市应该尽最大努力向人们展示中后期分类运输和处理的情况,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分类垃圾没有被混合和运输。还应鼓励一些中后端分拣和处置单位向公众开放,让公众获得更多的参与意识,增强他们的分拣责任感。

垃圾分类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避免过分强调高端设备的应用。垃圾分类更像是一项社会工程,每天都由公众来完成。在我看来,分类设施的基本原则是简单、实用和易于识别,因此没有必要在高端设备上花费太多的资源。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垃圾处理区看起来更加美观和高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精确测量。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高端设备已经失去了公共设施便利的基本属性,使得居民的垃圾处理过于繁琐,一些老年人因为不能掌握基本的使用技能而不得不选择扔掉。此外,盆景项目中有限的资源被过度使用,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垃圾分类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避免用过程激励取代目标激励。除了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推广之外,某些激励措施也有利于更快地推广垃圾分类。激励主要包括过程激励和目标激励。目前,许多城市实施的垃圾分类奖励仍然是过程奖励,即奖励垃圾分类行为本身,甚至个别城市奖励分类的数量。然而,引入激励措施的真正目的是减少浪费,而不是奖励浪费的交付。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制度设计,通过对社区垃圾减量绩效的奖励实现垃圾减量的目标激励,而一些通过过程激励促进垃圾分类的城市应在公众逐渐形成习惯后及时调整。

垃圾分类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来推进,以免产生误解,影响工作的有效推进。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垃圾分类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