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25字,读完约10分钟

1.改善民生和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127)民生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改善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在发展中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谈论改善民生而不发展经济是无源之水。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如果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利益,这种发展就没有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下去。我们要坚持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抓民生也抓发展。民生与内需和发展息息相关。搞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是指南针。民生的不断改善不仅能有效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调动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还能提升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要充分把握民生与发展的关系,创造更有效的经济发展需求,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有效衔接、良性循环、相辅相成。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为了保护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必须尽力而为。民生工作直接与普通百姓接触和协调,承诺会兑现。永远不要开支票,否则你会违背对人民的承诺。坚持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持做好民生工作,一件接一件,年复一年,持之以恒,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与此同时,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一最大的现实,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实事。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2.把握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128)民生工作最贴近老百姓,也最贴近老百姓。我们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到青年人有一种幸福感、受教育感、工作收入感、医疗保健感、养老保障感、住房感和弱赡养感,使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真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家和党的伟大计划。这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首位,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儿童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我们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师德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基础工程。要把稳定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农民工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摆脱阻碍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的制度和机制的缺陷,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制度和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鼓励勤劳守法的人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调节超额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坚持居民收入与劳动报酬同步增长。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渠道。履行政府的再分配和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社会保障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按照底线、织网、机制的要求,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明确、适度保障、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国家保险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统一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协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坚持房屋是居住用房,不是投机用房的立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所有人都能住上一套房子。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人民健康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公益事业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面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道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卫生政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们吃得放心。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融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129)民生不是小事,枝叶总是与形势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最关心贫困人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贫困人口,时刻牢记他们的安全,关心他们的疾苦,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少做无用的工作来增加蛋糕上的糖衣,多做些工作来帮助人们感到被困。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3.坚决战胜贫困

(130)如果一个小康社会并不富裕,关键在于同村村民,关键在于贫困的同村村民能否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长期不变,人民生活长期不显著改善,这既不能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不是社会主义。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向贫困宣战,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实施了精确的扶贫开发,加大了扶贫投入,创新了扶贫方式。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成功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一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册,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贫困斗争已经进入决定性胜利的关键阶段,必须全力以赴、顽强拼搏,决不能在没有取得全部胜利的情况下撤军。以更大的决心、更清晰的思路、更精确的措施和非凡的努力,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确保到2020年,按照中国目前的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将摆脱贫困,所有贫困县都将脱帽致敬,从而解决整个区域的贫困,摆脱真正的贫困。在战胜贫困的艰苦斗争中,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历史上由我们这一代人来解决。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131)摆脱贫困的关键在于精确,这是成败的关键。只有开出正确的药方,我们才能根除贫困的根源。要注意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按村派人、脱贫等方面的精准性,坚持因人因地、因贫因贫、因贫治贫,以对症下药、对症下药。解决谁来支持、谁来帮助、如何帮助、如何回报的问题,从一点到一点地帮助穷人。实施五批项目,即发展生产、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和社会保障。稳定落实贫困人口的两个保障,即温饱无忧,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得到保障。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是好日子总会到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信心,勇于承担扶贫责任。特别是肩负脱贫致富重任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致富作为第一要务,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压力。坚持扶贫模式,深化东西部扶贫合作,着力解决深贫困地区的扶贫任务。坚持扶贫与帮扶志愿者和智慧相结合,引导贫困人口树立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观念。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4.创建共建、治理、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

(132)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含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法的科学化和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将有力地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稳定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维护,人民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同时,社会利益日益复杂,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人民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增强,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更加复杂,我们的社会治理工作在许多方面还跟不上。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新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将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法律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道路,创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人人负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13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核心是人。只有当人们和谐相处时,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和法律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要加强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机制,善于用法治、民主、协商的方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动员全社会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树立安全发展观,弘扬生命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咨询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善意和友谊的社会心态。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社会治理的重点必须下放到基层,并在城市和农村社区实施。城乡社区处于党群关系的最后一公里,做好社区治理非常重要。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向社区投入更多的资源、服务和管理,更好地提供精细化服务,实现政府治理、社会监管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国家。坚持发展好乔峰的经验,努力做到小事情不进村,大事情不进镇,矛盾不到位。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太死了,一滩死水是行不通的;管子太松,太粗糙。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维护稳定与维护权利、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社会充满活力,维护稳定和秩序。

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十二。引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