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72字,读完约7分钟
9月9日,由太和智库发起的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在北京密云成功闭幕。本次论坛以“科学与文化、未来伦理与共同价值观”为主题,旨在挖掘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探索未来科技与社会伦理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中的和谐共存,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升华。在为期三天的论坛上,一些前国家政要和近200名国内外重量级专家学者重点讨论了中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和尖端科技三大热点领域。人文交流是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和相互学习、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论坛主席、太和智库资深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阿尔巴尼亚前总统布扎尔·尼沙尼、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统祖奥托巴耶夫都曾说过:“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在于人民,在于人民在全球化进程中,当国际关系体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如何延续文明,如何在人类之间共存,已成为超越政治、引领全局的重要问题。 在中外人文交流分论坛上,中美强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霍尔登认为,人文交流的目的是增进相互学习,扩大相互了解,媒体和技术创新是重要途径。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前所长崔就如何在共同价值观框架下建立中美战略互信交流了看法。他认为,中美关系正处于过渡阶段,中美战略互信面临巨大挑战。要突破高层领导、中层精英和底层民众三个层次,找到战略共识,求同存异,消除战略疑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教授萧功秦先生提出,“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避免中美之间的恶性互动。泰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原国际联络部副部长于洪君先生创新性地提出,现代文化传播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即主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手段现代化、方法本土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指出,目前欧洲的竞争力正在减弱,未来的世界竞争将主要是中美之间的竞争。《欧盟国家文化研究所年度报告》项目编辑威廉·布卢斯认为,欧洲正在重塑自己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态度,并正在进行调整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北京大学燕京学社院长袁明教授指出,美国可以借鉴欧洲的全球治理经验。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坤指出,“一带一路”需要“两只手”,其中“看得见的手”是“五个环节”的政策框架,“看不见的手”是市场环境和国际形势。以好莱坞为例,完美世界总裁萧泓博士认为,跨文化传播也有一条特殊的商业路径,成功的商业产品有机会传播文化。教育部国际关系司司长陈大力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朝民提出,人文交流应以年轻人和新一代人为中心,并以多种形式促进中美青年之间的交流。 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共识、新的想法和新的模式。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不公平现象进一步加剧,极大地干扰了全球共识,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前总统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捷克共和国前总统扬·菲舍尔和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托斯登·杰里尼克认为,人类面临着最大的危险,同时也有很好的机会拯救自己。只有彻底改变发展模式和现代文明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需要快速过渡到无碳社会的理念和技术,还需要通过政治行动建立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观,这也是太和文明论坛强调“共同价值观”的意义所在。在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捷克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前主席玛丽·查塔尔多娃认为,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科学和技术进步,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非常重要。太和智库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侯博士呼吁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为国际气候公约的谈判定下基调。瑞典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马茨·卡尔松(Mats karlsson)认为,欧洲迫切需要重建一个类似于中国和谐理念或太和文明论坛的新社会契约,以实现人类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跨越式承诺。国际航空公司空 iata航空公司空环境部经理黄阅女士认为,国际航空公司空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相关,而国际Airlines/〮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先生则提出,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领导者”的新角色,但同时强调领导不是领导者,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而是主要体现在理念和行动上的领导,做好国内绿色低碳发展工作。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基金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周凯先生指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产技术领域的创新一直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太和智库研究员、北师大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永升认为,发展绿色能源是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提高能效和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于泓源认为,中国矿产资源高度依赖外国,容易受到资源贸易、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经济的影响。因此,中国需要通过与资源国的合作,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改变一切的驱动力,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未来人类的社会伦理提出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对此,克罗地亚前总统伊沃·约西波维奇、前公安部副部长陈志民先生和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先生认为,科学技术是改变一切的驱动力,如何确保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造福人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所有权将对人类社会的安全、发展和命运产生重大影响。从人类伦理和全球规则的角度来看,应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标准化,妥善处理尖端科技追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在前沿科技子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谷歌中国副总裁林、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殷晔、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平台执行董事孟天光、黑斯廷斯中心高级顾问温德尔·瓦拉克、亚马逊aws首席云计算技术顾问费等嘉宾分享了最新成果。 生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前沿应用和发展趋势。 ,并提出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触手可及”、“两用生物技术的威胁和监管挑战远远大于人工智能”、“今天不是人工智能的第一个时代,而是一个只有人工智能的时代”等观点。台湾大学朱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对政府运作和民主治理提出了挑战。汉堡大学的张兼维主任提出了人类2.0的概念。他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社会和法律问题需要通过跨学科合作来解决。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伦理的发展,来宾们指出,科学证实真理,伦理讨论善与恶。由于科学并没有教会人们做好人,我们可能不得不在宗教中讨论善与恶的对错,因此最终的问题是“科学神学的终结了吗?”发言者一致认为,人工智能爆发的临界点已经到来,这将对世界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人工智能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通过实现人与机器的结合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行业。在关注人工智能与产业结合的同时,人们应该考虑建立新的社会契约或人权公约,以避免道德风险,迎接数字社会的到来。 为期三天的泰和文明论坛将讨论世界的过去和现在,并阐明未来的趋势。与会者侧重于人类文明的共生和共享,探索和研究了矛盾的根源,并寻求稳定和解决冲突的方法。虽然论坛已经结束,但它有一个很长的回味。未来,泰和文明论坛将继续秉承“追求共同价值、谋求和谐发展”的宗旨,与世界知名论坛搭建一个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和民间外交平台。
来源:央视线
标题:把握科学文化脉搏 探寻和谐发展道路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3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