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00字,读完约10分钟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调研时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东北要抓住机遇,努力工作,尤其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活力,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Xi总书记关于振兴东北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讲话内容具有三个更深层次的指导意义。
首先,环境保护已经从一种发展模式上升到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逻辑
在调查中,Xi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意义,强调生态是资源,生态是生产力。在我看来,这表明了振兴东北的基本思路,即走绿色发展之路或寻找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是振兴东北的唯一选择。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或当前模式,很明显,它是特色经济,包括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传统特色、产业特色等。同时,它越来越强调生活质量。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决定了东北走特色经济的重要性,因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地区的优势和地位已经基本稳定。如果没有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产业调整,稳定的发展模式是困难和容易的。这决定了东北只能走别人的路,很难跟上。只有走特色发展道路,才能走出自己的亮点。
仅从东北地区的现实发展状况分析,问题就已经很明显了。东北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问题是重工业不再是世界上的主导产业。由于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产业的扭转,东北的优势不复存在。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经济发展的活力在于温带。这与人们的活动规律和经济成本有关。同样的产品在南方和东北生产,成本差异很大。
东北打破了这一规律,即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突出,但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解放前的工业基础;其次,它得到了苏联的支持,援助项目集中在这里;第三,东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重要工业资源,如地下石油、煤炭和钢铁;第四,计划经济支持。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东北地区不太可能再违法创造同样或相似的辉煌。
因此,振兴东北,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道路,利用这一趋势。东北的特点是什么,一目了然:千里黑土地;覆盖天空的大森林。如果这些印象改变为玩空房间,这是符合绿色发展,并有一个宽空房间。当然,前提是跳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崇拜,避免过分关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注意特殊环境对人的吸引力。当概念改变时,海是宽的,天空等于0+。关键是这个概念是否能真正改变。
深刻理解后,我们会深刻感受到习近平关于振兴东北的讲话实际上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制定的第十三个五年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五个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被纳入其中,这凸显了现阶段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突出的一点是强调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山绿水不再是一种生态描述,而是一种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甚至是对发展道路和目的的原创性思考。
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为什么发展、在哪里发展是目前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为了发展而发展是必要的,因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这就决定了发展是硬道理。然而,要走出困境,就必须端正发展理念和观念,形成符合时代和中国实际的新的发展观。
忆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并确立了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认为绿色发展应该是一种时代的理解和重大的战略判断,它不会随着时间和事件而改变,而是将长期指导我们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第二,振兴东北的希望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和给予政策,而不是形成政策依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期间的讲话强调,要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有所突破。东北的发展和全国各地的发展一样,有利也有弊。区别在于是否发挥优势以避免劣势。这背后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不是人的想法。
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是转变观念。如果局限于旧观念,优势将成为劣势,历史成就将被异化为历史负担。一些领导干部把振兴东北的希望寄托在优惠政策和资金、项目支持上,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的。
的确,政策引导是我国建设的重要手段,包括调整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正是由于政策的巨大作用,东北需要很好地利用中央给予的政策支持,总书记的讲话也强调了这一点:如果我们看政策,不做工作,我们就会耽误机会。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地方发展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中央政府的政策上,形成政策依赖,结果只能走向反面。或者如演讲所说,改变模式和调整结构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而不是艰苦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振兴东北的希望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这种动力不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驱动那么有效,但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在改革开放之初,政策驱动的作用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被束缚得太死了,一旦一些可以打开一个整体的新政策出台,它们将立即生效;二是当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小,只要政策向某个地区倾斜,这个地方就会崛起,特区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二是当时经济结构简单,政策调整范围窄,容易实施。现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博弈,各种各样的政策已经被使用,所以很难产生先验的政策。此外,过度使用破坏秩序的规则带来的好处远远少于伤害。资本投资也是如此。没有效益的大型项目不仅会扭曲地区发展,还会给这些地区带来新的负担。毕竟,投资是有回报的,没有收益的投资是一种负担。
利用特殊优惠政策促进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是必要的,但应该逐步减少,因为过度采用这种模式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每个地区和领域都在争取特殊政策,这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用政策杠杆压制合法经济,扭曲市场监管。二是地方政府的政策依赖。只要发展遇到瓶颈或困难,中央政府就需要特殊政策。如果形成政策依赖,内部驱动力将不可避免地减弱,不利于健康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醒我们,当我们更新观念时,我们不应该把制度的优势简化为过度利用政府拥有的强大的资源控制权。如果我们拥有比西方更多的资源控制能力,我们将违反法律并形成一种权力崇拜,这最终将伤害当地社区并吞下我们种下的苦果。在特殊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的地区,中央政府采取适度的政策调整,但不能说是万能的,特别是对地方政府而言。最重要的是以正确的态度,在中央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提高内生动力,通过自我完善实现自我超越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中央政府应该如何更新政策调整的内容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利用这一趋势,调整评价内容,从而影响当地的发展模式。例如,当中央政府的评估杠杆偏向于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时,所有地方都很容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升经济。如果评估系统被改变和分类,情况将会不同。东北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老工业基地面临转型,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寻找出路,大量人口外流。这些条件在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如果我们改变思路,给出另一个政策(不要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谈论英雄),那么东北将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因地制宜,综合设计,走出绿色发展道路。
第三,走创新开放道路不是一条阶段性发展道路,而是振兴东北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大国道路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提出并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活力。他还特别指出,振兴东北,必须解放思想,探索产业持续发展之路,把振兴和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秘书长强调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既有思想方面的,也有操作方面的。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703研究所考察期间,总书记提出要鼓励科技人员树立远大志向,敢于承担重大任务,精心攻克核心技术,在自主创新中取得更多成就。也有人说,我们必须重点建设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应建立平台、创新环境、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保护知识产权等。
作者认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中,而且体现在最近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和青年代表的谈话,以及与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的谈话中。创新是国家的灵魂和力量的源泉。即使走绿色发展道路也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它也有创新的支撑。
在这次东北之行的讲话中,在强调创新的同时,另一个关键点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具体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参与中蒙经济走廊建设。为什么总书记强调东北要积极对外开放?在我看来,这显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毋庸置疑,许多原因导致了当前东北地区的发展困境。一是计划经济时期大型国有企业的自给自足。企业就是社会。祖辈和孙辈生活在一个企业里,他们不愿意跳出去,不愿意也不敢创业;一是东北地区不足以参与国内流通,但参与国际流通的能力较弱。另一个原因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虽然东北人大多来自大陆,但环境条件相对丰富,这削弱了他们外出的动力。因此,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东北的民营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一些官员也没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远大的眼光。要改变现实困境,必须认识问题的症结,实现自我超越。
同时,我们也应该推广习近平扩大对外开放的思想,这应该是中国目前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需要从思想的深度来分析。也就是说,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开放是不可逆转的,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正在经历新的困惑。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国家,缺乏信心可能导致封闭和僵化,这将影响引进和走出去,进而延缓我们的发展,这需要警惕。要真正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东北之行的讲话,进而理解习近平的治国思想,必须有高度、深度和广度。
(边肖是国防大学教授)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系列: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Xi总书记东北考察的三大意义:为区域发展寻找途径和方法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9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