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4字,读完约4分钟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的网民焦一凡认为,制度已经形成,责任已经明确。目前,有必要加大对《扶贫责任制实施办法》的监督和落实力度。如果做得不好,应该提醒;对于那些不行动、行动缓慢或不加区别的人,他们应该负责任,敢于触及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责任的诅咒,唤醒干部脱贫的责任感,如期实现脱贫的承诺。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扶贫责任制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在中国第三个扶贫日之际颁布这些措施,确实让人感到光明和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信心,勇于承担责任,肩负起脱贫的责任,把脱贫的任务抓在手中。要在2020年实现两个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强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责任和任务,抓住机遇。
“十三五”第一年,脱贫形势喜人,喜讯频频。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如滥用扶贫资金、缺乏内生动力、夸大扶贫成果等。摆脱贫困和解决困难已经到了啃硬骨头、解决困难和撤出村庄的冲刺阶段。所有遇到的人都是贫困中的贫困和贫困中的困难。每年减少1000多万元的贫困是必要的。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在逆水行舟的非常时期,如果你不前进或后退,你就不能放松摆脱贫困。只有解读责任的诅咒,层层传递压力,让压力驱动一切消除贫困的好政策,我们才能拧紧领导干部的责任螺丝,同心协力,赢得这场艰苦的反贫困斗争。
责任导致协同。《办法》形成了中央统筹、省全面负责、市县注重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划界可以防止推诿和扯皮,有利于履行职责,协调行动,齐心协力。同时,每一级的职责是不同的,工作任务也是有重点的。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对比提炼,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有责的生动局面,营造共同努力克服困难的良好氛围。
责任是强制的。虽然《办法》的字数不多,但也有许多亮点。根据《办法》,贫困县党政领导不脱贫、不调整、不脱帽,把扶贫成果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促进扶贫的关键是落实对人民的责任。将扶贫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晋升和留用联系起来,可以使贫困地区的领导更加关注扶贫的主要工作,安心地拔掉贫困的根,开辟富裕的道路,进而引导正确政治成果的形成,集中精力扶贫。
对责任变化的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不要实行,敢不敢实行,要看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程度。通过责任制,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改变不良的政绩观、送礼心态和处处作秀的习惯,督促他们扎扎实实做好干部,全心全意履行职责,全力以赴做好扶贫工作,认真实施五批工程,扎扎实实一个一个啃硬骨头,打赢大仗。
模糊地,不要承诺,航行但信风。制度已经形成,责任已经明确。目前,有必要加大对《办法》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如果做得不好,有必要提醒你;对于那些不行动、行动缓慢或不加区别的人,他们应该负责任,敢于触及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责任的诅咒,唤醒干部脱贫的责任感,如期实现脱贫的承诺。(中国经济网网友焦一凡)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送至cepl#ce(#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渠道论文征集》。
相关文章:深入挖掘避免扶贫的内生动机
七个部门携手搭建平台。大规模科技扶贫值得期待
向贫困宣战的重点是有效地摆脱贫困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阅读责任“收紧诅咒”以赢得与贫困的斗争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8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