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57字,读完约8分钟

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十三五”期间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首先必须澄清两个问题: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这是制度建设的理论支点;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是制度建设的实践支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开辟了一个新的传播阵地。明亮的画面/视觉中国

为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独特的文化符号。随着国家的逐渐形成,植根于其中的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成为维系国家的纽带。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正在逐渐衰落和消亡,那么这个国家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如果它的文化仍然存在,这个国家仍然有可能重组和重生。在这方面,民族文化对国家的生存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被视为区分不同民族特征的地理和血缘因素变得越来越模糊。相比之下,文化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可识别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此,民族概念的文化内涵在现当代社会尤为突出。文化作为民族的象征,不仅指民族成员的共同心理和价值追求,还包括民族赖以形成的传统文化。纵观民族间交流的历史,不难发现,不同民族之间接触和认知的直观印象通常来自对彼此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及其特征的理解,而不是来自当下的价值追求。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护和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突出民族特色,使之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追求、心理认同和行为规范,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道路,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客观上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只有充分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同时,具有5000多年连续历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中国的独特优势,体现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基础,而且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此外,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动力。以治国为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古代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有一句谚语:如果你赢得了人民,你将赢得世界。有一句赢得人民的谚语:赢得人民的心,赢得人民的生命,知道房子漏水,知道政府输了,在草地上,世界怎么能被治理?赢得了人民的心!为什么世界是混乱的?失去人心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是国家长期稳定的关键和保证。没有自己的规则来治国是混乱的,宗法制度会不变地衰落,如果有法律,那就是违法的,这说明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和处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标准,突出了依法治国和完善法治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消除一种邪恶,惩罚所有人的一种邪恶,是赢得人们心的重要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可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它的宝贵财富不仅可以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也有助于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你不应该只选择一两个,而不应该选择其余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思想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理想、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引领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经典古籍是思想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这方面,传承思想文化的重点在于加强对古典古籍的保护、整理和研究。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列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这是有制度保障的。如古籍整理出版、史籍修订、民族典籍资源数字化等也将稳步推进。继承思想文化也要注重对经典的深入研究,解读、识别和还原思想文化的本质。正如陈先达指出的,经典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载体,不是可以随意解读的简单文本,而是真正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精神载体。因此,以合理的标准开展歧视性研究是传播和普及思想文化的前提。鉴于不同的评价标准往往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建立符合中国精神和时代特征的评价标准是继承思想文化的关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文学、戏剧、书法、绘画和民间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是文化血脉的重要方面。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古典文学上,而对文学艺术的关注不够,虽然它们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受众,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者田青曾经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三根柱子和两层楼。这三大支柱指的是儒释道。在两层中,上层主要是指文化精英创造的学术思想和经典作品,由古籍承载,文字传承;下层是指民间文学艺术,广泛流传于民间,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播。对普通大众来说,下一个层次比上一个层次更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更明显的导向和教育功能,是他们认识、理解和实践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尽管如此,两种文化在不同的层面上仍然是密切相关的。没有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就变得精神贫乏,难以升华。没有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在基层和群众之间就没有桥梁,普及和传播就更加困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文物等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真实展示。保护和利用文物不仅有助于子孙后代直观地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而且有助于保持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下四个方面是重要和必要的。首先,做好统计工作,对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核实和统计,摸清家庭背景,以便在保护和利用的前提下做好工作。第二,加快立法,通过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为文物保护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第三,转变文物保护观念,从以前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增强保护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最后,通过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增强博物馆展览的吸引力,可以更好地展示文物的魅力,提高文物服务社会和引领教育的效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关键在于人才,强调生命力。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应该是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确定传承人名单的基础上,通过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资金支持和宣传,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传道渠道,扩大教学范围,尽可能避免传统技能的流失。此外,虽然技术的传承需要政府的支持,但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社会力量的整合要求从根本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生命力,即一方面以产业化的形式,在不改变其文化精神和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对非物质产品进行适当的包装、展示和营销,创造市场需求,为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和非物质技能的传承创造更大的空;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展示和表演的力度,政府应该支持和推广一些不适合市场的珍贵非遗文化类型,以激发人们的认知兴趣,吸引志愿者参与。此外,与相关研究和教育机构合作,从人类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为社会提供课程,也将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在构建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时,我们不能只选择一两个,而不能选择其余的。要把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研究典籍中记载的思想家的学术成就,还要关注那些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包含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传统文化的起源和本质,为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