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51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9日电:从谈沙到变沙为金和阿拉善
新华社记者高捷
额济纳风起,北京沙落。20多年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沙尘暴不仅直接影响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也使北京、天津、河北,甚至西北和华北的人们议论起了风沙的变化。
如今,背井离乡的牧民已经回到了家乡,这片曾经荒凉贫穷的沙漠成了吸引大量游客的黄金旅游目的地。
从谈沙变色到变沙为金,几十年来,阿拉善走过了一条认识、预防、控制和热爱沙的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之路。
夏昆·阿拉善
沙尘暴一过去,我们就去救羊。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最糟糕的沙尘暴天气,54岁的牧民赵俊莲告诉记者,风沙卷起,棕色的灰尘覆盖了天空,这可能会连根拔起树木。绵羊被沙子覆盖,所以它们不能站起来。他们必须抖落羊身上的沙子,否则就会掉毛。
阿拉善盟是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最多、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年平均降雨量从东到西分别为200毫米和40毫米。在短短几十年里,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没有绿色屏障,沙丘加剧,成群结队地涌向草地。
左奇巴彦诺·日贡·苏姆豪·坦纳尔·嘎查,是赵俊连的居住地,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东部边缘,是沙漠控制的前沿。
每个人都知道草原上不能载这么多的牛羊,但是人们必须吃饭,娃娃必须读书,所以没有办法。赵君莲说道。
打破恶性循环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当前的生产方式。与风沙造成的痛苦相比,牧民很难迈出这一步。
然而,沙子的速度令人震惊。几乎不可能控制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的整合,甚至连沙子都爬上了贺兰山。
禁牧政策出台后,当地林业部门的基层干部来做牧民的思想工作:要想保住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首先必须让草原有生存的机会。
农牧民不情愿地卖掉牛羊,变成护林员,开始与林业部门合作进行飞播造林等生态恢复工程,以保护因过度放牧而遭到破坏的牧场。
知道如何控制沙子,阿拉善必须给自己命名
有人把阿拉善治沙比作经纬垦区。人口稀少的阿拉善,总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和荒漠化草原各占三分之一,而常住人口只有24万。
水资源有限,必须利用当地的灌木和乔木品种,并结合封山育林(封沙造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阿拉善林业研究所所长田永珍说。
把沙漠变成绿洲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阿拉善的治沙理念是恢复被人类破坏的植被。自然选择必须合理,原始地貌和自然植被不能被破坏。田永贞说道。
1992年,豪丹瑙尔嘎察被确定为阿拉善空中广播区。现在,站在一个高地,记者看到沙植物如花枝和沙拐枣构成了这片沙地的骨架,飞鸟在地上筑巢。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现在充满了活力。
绿化带锁住黄龙。30多年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进行了飞播造林,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的地区达到300多万亩,形成了长350公里、宽3公里、宽10公里的固沙阻沙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东移的危害。
我们打破了国际上不能在年降雨量低于200毫米的沙区进行飞播的结论,阿拉善飞播项目被联合国代表称为中国治沙的典范。阿拉善林业局副局长乔永祥说。
每年种子收获的月份,我儿子都会从呼和浩特回来帮我们收集种子,然后卖给林业部。生态补偿、护林员的收入以及数万元的种子收集收入使我们的儿子和儿媳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为可能。赵君莲从抽屉里拿出儿媳妇博士毕业的纪念照片,高兴地告诉记者。
生活环境很好。我儿子想让我们住在呼和浩特,但我还是受不了。他的妻子毛继华说。
绿色发展带来生活红利
有一次,有多少阿拉善人看着贺兰山对岸的宁夏银川,感叹绿色被山挡住了,感叹大自然对阿拉善联盟的不公。
住在别里镇的牧民何美英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家庭曾经以放牧为生,过度放牧导致了当地天然梭梭林的消失。
2011年,经过试验和考证,阿左旗林业局培育了曾经存在的梭梭林,并与当地农牧民合作建设了梭梭林基地,以防治荒漠化。三年内,将建成40万亩梭梭林带。
中午,阳光从四面八方照射进来,一米多高的梭梭林微微摇晃了一下。每个梭梭林的根可以容纳一片沙,更深的根是肉苁蓉嫁接的自然环境,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在宗别里镇林业工作站站长徐利锋的指导下,何美英启动机器,在梭梭旁挖长方形坑,播种肉苁蓉种子。
梭梭在种植的第一年需要浇水三次。只要它能在第一年存活,它就能在未来靠自然降雨存活。肉苁蓉三年后可以嫁接。徐利锋说,尝过甜头的牧民现在更有动力去预防和控制荒漠化,而已经搬走的人已经搬回来了。
生态建设产业化和工业建设生态化必须相辅相成。有了工业支持,人们的热情不需要刻意引导。田永贞说道。
乔永祥表示,在“十三五”期间,阿盟每年在丰飞完成100多万亩造林生产,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未来,梭梭、锁阳、黑果枸杞三百万亩森林沙产业基地建成后,森林沙产业产值将达到50多亿元。
阿拉善蒙古语的意思是一个多彩的地方。今天的阿拉善确实如此:贺兰山的云杉茂盛,额济纳的胡杨生机勃勃,梭梭林生机勃勃,飞播林被草和黄沙包围,绿洲城镇被绿色包围。风沙小,绿化好,生活质量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最终意识到了与沙和谐相处的方法,并明白现代文明生活仍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从“谈沙变色”到“变沙为金”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7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