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0字,读完约4分钟
现代交通商务大厦【科技在线】我国北方进入了供暖季节。 近年来,受雾霾天气的困扰,清洁供热能源的替代诉求越来越强。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开发核能供热堆,但30年来一直未能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至今未建成商用供热堆。
不得不怀疑原子能的供热还需要等多久。
未被列入国家科研计划游泳池式供热炉示范工程立项后无法继续
核能供热不是新概念。 半个世纪前,北欧有原子能供暖。
核能供热的突出优势体现在低温供热上。 清华大学原子能技术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核研院)教授田嘉夫表示,与锅炉燃烧原理不同,裂变反应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如果只要求低温供热,核反应堆可以在低温低压条件下工作,简化核反应堆结构,提高安全性,提高可可
1981年,我国学者提出了核能低温供热的研制。
原子能所(现核研院)向国家科委申报的原子能低温供热研究项目很快得到批准,并在六五期间得到支持。
1983年,核电站通过改造2兆瓦的池式研究堆,成功地对附近的现场进行了供暖。
但是,这只是一个演示,要代替煤炭实现具有经济竞争力的供热,必须满足集中供热的要求,将电力提高到200兆瓦以上,供水温度提高到90℃。
经过努力,研究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了主流堆型之一的池式供热堆的方案,将堆芯置于开口地下深埋的钢筋混凝土容器内,利用水层的静压提高出口温度,满足供热要求。 该技术于1985年获得我国第一批发明专利许可。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深池供热堆没有列入国家科研计划,只有少数人自愿组成研究小组继续进行设计研究和开发工作,天津和阜新的核电供热示范工程立项后,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技术问题明显导致壳式供热堆示范项目搁浅
田嘉夫说,20世纪80年代,世界12个国家的大部分技术方案都不是池式炉,壳式低温供热炉设想的是通过简化核电站的技术,将压力壳变为低温低压容器。
领先的苏联于1981年在高尔基市建设了2座500兆瓦的商用壳型供热炉ast-500。 1983年德国也设计了与苏联技术方案完全相同的掩体式供热炉,并与我国合作研究,核电站随之开始了掩体式供热炉的研究。
核电站决定首先在院内建设5兆瓦的壳式供热实验炉。 1989年,这座山建成,为附近的现场提供了热量。
但是,这还只是演示,还不能表现出堆栈型达到实用规模后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之后的200兆瓦壳型供热炉的设计中,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安全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原子能机构被派往高尔基市参观访问正在建设的ast-500,据悉该市完成75%投资工程量的两座山,以及其他两座城市开工的同一型号的掩体式供热炉将全部停止建设并拆除。
德国人也认为这种堆栈型有问题,在后退的同时提出了与我国的合作研究。
田嘉夫后来从一点资料中得知,在2MPa的压力下,ast-500供热炉要求的大口径安全阀不能满足,这是无法继续建设掩体式供热炉的重要原因之一。
并且,2000年以前,我国200兆瓦壳型供热堆在哈尔滨、长春、吉化、大庆、沈阳等城市开展了示范供热站工程前期工作,但由于技术问题明显、工程落后,2002年,沈阳
主要问题是降低成本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气质量的关注,核能供热再次成为热点。
年11月,中核集团正式宣布,游泳池式轻水反应堆49-2反应堆安全供热满168小时,具备原子能院部分办公楼供热、功能演示及实训等能力。 当天,还公布了实现地区供热的燕龙游泳池式低温供热炉。
此外,中广核还与清华大学合作,推进壳型供热堆nhr200-Ⅱ低温供热堆技术示范项目落地。 国家电投开发的微压供热堆happy200也于年完成了总体方案的迭代和优化,并进行了厂址候选的调查。
无论是哪条技术路线,我认为面临的共同问题都是如何优化系统,提高经济性。 中核集团燕龙游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总设计师柯国土表示,过去一年,团队做的大事是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另外,对燕龙示范炉提出厂址徐大堡进行了初步设计,形成了初步的安全报告。 49-2炉是研究炉,在此基础上扩大100倍的燕龙是动力炉,会给技术、安全管理带来新的变化。 另外,供热堆离城镇很近,有必要提高公众对原子能地区供热的认识和接受度。
来源:央视线
标题:“核能供热,还要等多久?”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6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