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8字,读完约5分钟

1、中式英文就开始投稿

很多时候,当我们奋笔疾书写了篇中文,再利用各种翻译神器,成功地写了第一篇SCI论文。但等啊等啊,等了三个月,等到了一句“the manuscript does notacheieve minimum language and format review standards”。

原因是什么?因为绝大部分作者是中式英文,不排外一些杂志编辑会原谅你是个外国人,但是语言乱七八糟绝对会给你的文章减掉几分。有些同志绝不肯投之前去润色(妥妥的-1分),理由是投不中还要浪费润色费用。但是没有必要的投入就没有产出,一个死循环。

2、稿件匆匆投稿

这也是很普遍的问题,还在草稿阶段的文章就被投出去了,体现在错别字连篇,标点符号、英文拼写、文献格式、甚至作者自己的姓名和单位等都会有错误,究其原因被折磨得好烦不想搞了,万里长征到了收尾的紧要关头,我们更应该咬紧牙关扛过去。

另一方面的匆匆体现在不按杂志社要求修改文章格式,譬如图片要求至少300dpi,10*15cm,你没看到;再如,要求上传各作者签名的文件,你华丽丽地忽视他;又如,参考文献格式,再一次华丽丽的地不尊重杂志社。究其原因是不想查询拟投稿期刊的最新要求。不过不用担心,杂志社多半会打回来,然后你抓狂了,可以想象那个场景。

3、不了解投稿的几个状态,白高兴或瞎操心

Submitted to journal:是否上传成功,各位小伙伴要注意,通常在线上传成功后联系邮箱会收到杂志的信件,上传成功后的一周,多关注邮箱,有很多稿件会因为各种格式问题退回来,及时按要求修改。

With editor:文章到了主编那里,他在分派任务中;Reviewer invited:杂志编辑正在邀请审稿人;Under review:审稿人已接受审稿,正在审稿中,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等待过程,因为有很多审稿人都是在deadline的那一天才审稿;Required revewcompleted:审稿结束,等编辑处理,该过程长短不定;Decision inProcess:杂志社编辑在考虑给你机会修改还是直接据稿,亦或是幸运地直接接收;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小修/大修。

具体怎么改,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因为修改后一般会再发给审稿人看,所以一定要细心的回答每一个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态度要谦逊,要让审稿人觉得他提的每个问题都很有水准的,然后针对他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做出答复,能修改的就修改,不能修改的给出理由,而且都要列出来,文章的哪一段哪一行修改了最好都列出来,记住:给审稿人减少麻烦就是给你自己减少麻烦!

有时,审稿人会在修改意见里隐讳里说出要你仔细阅读某几篇文献,这时可要注意了,其中某些文章可能就是评审者自己发表的,这时你最好在你的修改稿中加以引用。Accepted:恭喜你。

Rejected:节哀顺变,再接再厉。我们来看个白高兴的案例:某同志在投稿完成后一周收到杂志社回信,内容如下:Your manuscript entitled "XXXX" byXX作者, has been successfully submitted online and ispresently being given full consideration for publication in XX杂志社.

其实这只是杂志社很客气地告诉你我们收到了你的稿件,仅此而已。

4、不及时查收稿件状态

因为有的杂志审稿周期很长,所以如果正好赶上逢年过节,有的小伙伴就忘记了自己投了稿子,等到发现时,离返修的期限已经很近了。所以建议投稿后,三天、一周、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均查询一次稿件状态,如果你觉得杂志慢得有点问题,也可以直接给杂志写邮件。

5、选择错误的投稿杂志

首先应确认自己的论文主题是否在刊物的征稿范围内,而不是只听别人说这本好投。就算你的稿件再优秀,如果不适合该期刊,也不可能被发表,之会浪费投稿时间和精力;如果各位的论文主题在一个很窄的分支学科,那么作者的选择范围只能限制在几种刊物中,相反如果论文的信息交叉了几个研究领域,那么就可以有很多选择。

筛选一本期刊需要注意:

1、浏览目录,以确定该刊物是否发表你研究领域的文章及发表的比例多大,或是了解下是否对中国人友好;

2、某些期刊刊登文章的投稿和接收日期,可以据此计算出发表周期;

3、有些杂志还刊登报道计划,小伙伴可以注意下。

发表SCI确实是一件很繁琐需要耐心的工作,也可以理解有些小伙伴做完临床工作,回家还要接着奋战的痛苦心情,所以你每时每刻都想这尽早结束他,以便毕业、交差、升职称,但是如果不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步,只会事倍功半。

这些事,SCI论文投稿时千万别做

来源:央视线

标题:辑文编译 这些事,SCI论文投稿时千万别做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6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