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22字,读完约13分钟

从生态完善到生态+,漳州市探索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兼顾、共同努力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产品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漳州“生态+”模式

2017年3月16日,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环卫工人清理内河垃圾

福建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九龙江沿岸城市。

厦门位于闽南金三角地区,具有经济特区的光环,泉州被誉为品牌之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同样靠近海边的漳州显得相对平静。

四季的发展景色不同。像许多相对落后的地区一样,素有“花果之乡”之称的漳州,现在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问题:如何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优化发展?城市化背景下如何错位发展?如何在环境和资源的严格约束下发展绿色?

漳州“生态+”模式

漳州园林城市双百绿化探索:近年来,高频词出现在漳州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清新的空气和生态文明之风脱颖而出。

又黑又臭的龙须沟变成了清波,曾经被视为鸡肋的荔枝林变成了摇钱树和城市绿伞,城市凌乱的角落变成了抢手的黄金宝地。《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今天走进漳州,随处可见绿色变成黄金、绿色转化的生动场景。

漳州“生态+”模式

近年来,漳州市全面深入实施生态+战略,带动了城市建设、工业、民生、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了生态、生产、生活、商业的融合,生态建设的具体化和工程化,带来了各种可喜的变化。资本化,提高生态红利的敏感性和含金量;充分挖掘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城乡、部门和社会力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漳州“生态+”模式

荔枝海的再生

冬天,漳州像春天一样温暖。站在南郊凤凰山的山顶上,荔枝林是绿色的,像绿色的波浪泻入天空。

荔枝在凤凰山所在的九湖种植了几千年,代代相传,逐年扩大。山上到处可见100多年的荔枝树。近30万株荔枝和100多种品种汇聚成一片壮丽的荔枝海。

漳州高新区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李庆根告诉《王维新闻周刊》记者,近年来,由于荔枝价格低廉,当地农民砍伐果树和占用林地的现象加剧,荔枝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漳州“生态+”模式

转折点出现在2011年,漳州提出了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金钱可以买到树,但买不到树龄。为了保护这一不可再生的绿色资源,漳州市从生态利用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一古老的荔枝林,并根据荔枝大观园、全民健身中心和天然大氧吧的定位,及时规划建设了凤凰山荔枝海公园。

漳州“生态+”模式

本来,荔枝林只有简单狭窄的生产通道,上山进林极为不便。为了让更多的市民靠近绿地,公园专门铺设了一条近8公里长的蜿蜒绿道,配套建设了驿站、观景台等设施。为了引导市民珍惜荔枝树和荔枝文化,市财政投入1亿多元,在核心区收集和保护了1800亩荔枝林。

漳州“生态+”模式

漳州荔枝海已入选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公园建成后,荔枝林的种植功能将得到拓展和提升。三年前,资深花农陈振龙在荔枝海下嗅到了巨大的商机,带领村民成立了种植中草药的专业合作社,开始在茂密的荔枝林下种植喜欢遮荫的铁皮石斛。在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合作社现有种植面积200多亩,树木600多株,每株年产仿野生铁皮石斛5-6公斤,效益比鲜荔枝高出近十倍。

漳州“生态+”模式

李庆根说,公园建成后,荔枝林仍然是荔枝林,但实现了三个转变和三个升级,即把果园变成生态公园,把私人资源变成公共资源,把乡村山区变成旅游景点;促进旅游热,提升果树经济价值,提升果农保护荔枝树的意识。

漳州“生态+”模式

在距离漳州主城区10多公里的远山林下的国有林场,也上演了古树开新花、结新果的精彩故事。

漳州林业局副局长姚庆端表示,该国有林场占地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拥有1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海南黄华丽等1500多种珍贵树种。然而,由于人员和土地的短缺以及森林采伐的紧缩,200多名林场工人的生产和生活发展困难重重。

漳州“生态+”模式

另一方面,国有林场已经关闭了很长时间,交通不便,所以大多数市民不知道他们周围有这样一个绿色宝库。森林的价值和功能完全不同。林场党支部书记黄说,经过多次调查,市里提出了把林场建设成城郊生态公园的措施,并把林场的大门开到了通往市区的远山大道上。这不仅把去林场的路程缩短了一半,还为森林走向城市、让市民走进森林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漳州“生态+”模式

当你走进森林下的国有林场时,你经常可以在各种鲜花下看到不同机构和个人的收养标志。姚庆端介绍说,在“十一五”期间,随着林场大门的改变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市民每天带着2000人来这里游泳、参观和散步。

漳州“生态+”模式

从事林业30多年的老黄清点了林场的所有改造项目:生态公园真正建成的那一天,是林场人彻底放下斧头的时候了。从吃森林餐到吃生态餐,未来通往林场的道路会越来越宽。

漳州“生态+”模式

水是脉绿的介质

站在漳州市南山文化生态园,看着波光粼粼的南山湖,一群群白鹭飞翔栖息。南山寺的修行者说,一年前,南山湖只是庙里的一个放生池,是普通人的鱼塘,到处都是垃圾,湖水又黑又臭。改造拓宽后,南山湖与周边水系相连,死水变成清澈的波浪。南山寺感受着环境的变化,放弃了60亩闲置土地,建造了漳州最大的九重葛主题花海。

漳州“生态+”模式

根据漳州市规划部门,漳州市五湖四海工程建设中的南山文化生态园属于南湖,由碧湖、西湖、西苑湖、九九湾湖构成五大湖;四海由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和四季花海组成。

漳州“生态+”模式

这一以水为脉搏、以绿色为介质的系统生态建设工程,不仅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城市角落的凌乱局面,而且为城市生态恢复和功能修复提供了空的空间。

全国各地的大多数项目都位于蓄滞洪区、未利用的土地、城市中的村庄和传统农产品集中区,这些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公共设施不足。漳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蔡智威表示,漳州市滞洪区少,城市水面率低。“五湖工程”建成后,城市排洪库容可增加到1000万立方米,城市排洪库容达到30年一遇的水平。

漳州“生态+”模式

专注于大事,从小事做起。以漳州母亲河九龙江为轴线,由北向南延伸,由东向西延伸,以漳州自然水系和特色果花为基础,平衡中心城市生态布局空,重塑城市生态功能,拉近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距离,将生态效益转化为公众实实在在的利益。

漳州“生态+”模式

四季花海,四海之一,位于漳州市区。它最初被一座连接襄城和龙文的立交桥所覆盖,桥下有成堆的垃圾和污水。项目建成后,立交桥被拆除,空出的400多亩土地被改造成人民广场。漳州人常见的凤凰木、樟树、罂粟花等花卉植物被种植,形成了一个四季花海。

漳州“生态+”模式

位于四季花苑海滨的锦绣方毅社区居民马表示,花海建成后,每个人都有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环境的改善也提高了居民的文明意识。许多参观花海的人都带着垃圾袋,很难在地上看到烟头。

漳州“生态+”模式

扩展生态+效益

强大的九龙江位于福建省最大的冲积平原,流经全市,森林覆盖率居福建省沿海地区之首。它富含风景、花卉和水果产品。从资源禀赋来看,集水城、绿城、花城和历史文化名城于一体的漳州独具特色。

漳州“生态+”模式

绿色是漳州发展最鲜明的背景,也是漳州最具优势的城市竞争力。漳州市委书记谭云坤表示,近年来,漳州基于自身实际和错位发展需求,不断探索生态+模式,拓展生态+效益。

漳州“生态+”模式

谭云坤认为,生态是漳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态建设不仅仅是种植花草树木、治水和空气那么简单,而是要做好工作。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治理规划布局,促进生态与城市建设、工业、民生、文化相结合,促进生态、生产、生活、商业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漳州“生态+”模式

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例,全国各地的西湖原本是九龙江边的滞洪区,属于老城区的边缘。经过重新规划,将建成总面积7380亩的西湖生态公园;与此同时,整个系统促进了两个工业区的105家企业和6个城市村庄的3000多户家庭更换鸟笼,支持了一整套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设施的建设。

漳州“生态+”模式

漳州市相城区党委副书记张启阳说,西湖区三分之一的土地是环境;三分之一做公共设施;三分之一用于开发。建成后,它将成为中心城市的一个功能齐全的扩展区,可容纳80,000人。一方面,它可以缓解老城区的工业和人口压力,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避免城市化过程中的虹吸问题,实现均衡发展。

漳州“生态+”模式

生态+产业推动漳州小型分散产业转型升级。南湖区的一块地,俗称十三厂,曾经是漳州的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后,呈现出天蓝、水绿、疏林草原的清新风貌。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厂房和水塔是公园里特别保留的。这些带有闽南风味的红砖建筑与周围浓郁的绿色融为一体。园区已成为风景名胜区,吸引了甲骨文(漳州)科技人才双创基地等众多企业落户。

漳州“生态+”模式

九九湾湖区的湘桥村曾是中国著名的建筑模板生产基地。湘桥村党支部书记黄说,村里有100多家小工厂,污染使这里的天气和白天一样。该项目建成后,所有被污染的生产能力都已退役,七星池和红砖厝相得益彰的古村落的味道又回来了,现在已成为许多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地。

漳州“生态+”模式

生态+文化使漳州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焕发新的光彩。襄城区天宝镇朱莉村是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故乡,也是著名的芝麻香蕉产区。经过多年的经营,这里已经形成了近万亩的香蕉海。当地的香蕉园配有木质栈道和旅游设施,林语堂先生在台湾阳明山的故居被复制回来,将原来单一的农产品产地变成集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公园。

漳州“生态+”模式

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使当地农民受益匪浅。林文成(音译)是一名村民,他在林语堂纪念馆附近经营一家酒店。他说,五年前,这家酒店只有四间铁皮房,现在已经改成了一栋四层小楼,可以同时容纳300人就餐。来自其他地方的游客越来越多,在闽南特色的餐馆里很难找到一张桌子。

漳州“生态+”模式

漳州城市投资集团董事长赖少雄表示,生态建设的创新路径改善了环境,辅以合理的区域规划和产业整合,带来了地价和商业集聚等多重效应。生态投资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投资,生态红利已经成为一种发展吸引力。

漳州“生态+”模式

生态+模式让漳州尝到了甜头。漳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吸引投资。据不完全统计,漳州市已有43个项目签约并登陆,总投资近70亿元。

漳州“生态+”模式

给城市留下空白,给后代留下阴影

一个城市被鲜花覆盖,半个城市被湖泊覆盖。

漳州的生态+发展模式是基于修复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更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更好生活所需的生态产品。它不仅重建了城市的发展空,而且提高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和生态+的运行模式为新时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治理范例。

漳州“生态+”模式

首先,好的法律是自然的,善于留下空白。规划漳州碧湖西湖的同济大学教授卢奇伟认为,全国各地建设的最大特色是有所作为,以建设带动保护,以修复取代改造,尽可能保留一些无用的地方和可以震撼的地方,通过留白让城市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味道,这样市民就可以拥有接近自然的房间。

漳州“生态+”模式

章启阳说,从一开始就要划出不能移动和破坏的区域。道路建设宁愿增加成本,绕过古树名木。甚至风道都是经过特别设计的。施工中采用自然护岸和生态护坡,营造出一个呼吸湖。

漳州“生态+”模式

漳州市龙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碧兰介绍说,在当地建设西溪生态文化园坚持原生态、低成本、大众化的理念。通过规划和改造,山脊成了绿道,花园成了花园,河岸成了观光平台,废砖窑成了风景区,群众住宅成了寄宿家庭,农民新村成了商业街,个人资源成了共享资源。

漳州“生态+”模式

二是突出整体设计和系统思维。漳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郑荣泉表示,五湖四海工程建设站在城市空的位置,站在地图的前面,站在群众中间,思考问题,尊重山水、森林、湖泊、草地生活社区的自然格局,在建设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和城乡分割,协调各职能部门,调动各行各业的力量,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漳州“生态+”模式

漳州市旅游局党组书记洪海涛认为,城市生态建设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历史文化遗产,不要坚持高水平的国际融合,更不要贪图短期和快速回报。要全面考虑生态建设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确保一个蓝图管理到底,一个蓝图管理到底。

漳州“生态+”模式

漳州城市投资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吴国伟表示,虽然全国各地的建设初期投资大,效益产出慢,但从长远来看,一方面可以让广大群众享受包容性的绿色效益,凝聚社会认同;另一方面,它保持了城市土地流转的速度,实现了更好的财政平衡。

漳州“生态+”模式

第三,长度和柔软度的结合。为了避免城市发展造成的生态资源的拥挤,漳州市通过了地方立法,在全国各地的部分地区划定了约5290亩土地作为中心城市的重要生态保护范围,给生态保护增加了刚性约束。

漳州“生态+”模式

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表示,近年来,漳州先后夺回了支撑漳州未来发展的无形资产——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全国绿色模范城市。与此同时,生态建设的成就不仅让政府大放异彩,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人心。由于真正的利益意识,群众对生态建设的征用和搬迁非常配合,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环境。

漳州“生态+”模式

为了激发公众保护生态的热情,漳州市于2017年启动了九龙江两岸百花齐放、绿树成荫的绿化工程,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植树。漳州市园林绿化局局长游建山说,每棵树下都立有纪念碑,标明树种和种植者的名字。这种开放、永久的植树方式非常流行,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态共建共享意识。(记者刘伟图李鸿昌惠颖)

漳州“生态+”模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漳州“生态+”模式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