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46字,读完约15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源于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早在200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着眼于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为福建发展创造新优势,做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决策,启动了推进福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早在世纪之交,计算机和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就敏锐地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中国和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和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四个现代化都离不开信息化(《数字福建》2002年2月刊)。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数字福建建设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点之一(2000年10月12日《数字福建工程建议书》中的说明);建设“数字福建”,占领信息化战略制高点,对于主导我省信息化大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意义重大(2000年12月23日在省政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他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深化对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重大意义的认识,认识到“数字福建”是福建的信息化,是我省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2002年6月7日在“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战略眼光。18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数字福建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来推进,一个又一个蓝图在酝酿之中。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数字福建”建设升级为区域信息化科学发展示范工程,升级为国家试点工程,逐步从“没人有我”走向“没人有我”。
二、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科技性、跨部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能否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决定着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在数字福建建设初期,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统一领导。2001年初,福建省政府成立了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由习近平同志任组长,三位副省长任副组长,常务副省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8个省级部门的主要领导任组员。各区市设立信息部门,形成功能一致、业务衔接、职责分工的信息管理系统。习近平同志强调,数字福建建设是一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除了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并积极推进外,省数字办还应进一步充实力量,选拔和匹配精兵强将,做好参谋助手,做好实施工作。(2002年6月7日在“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同志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高效的组织、顺畅的运行的体制机制,并亲自抓落实,确保了“数字福建”在建设初期取得显著成效。18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不断加强领导、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福建省信息化领导和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三、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和顶层设计。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长期成效,取决于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在数字福建建设之初,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注重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与我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集中有限力量,整合配置资源,突出重点,分期实施,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推动我省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2000年12月23日在省政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他还强调,要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数字福建工程建设(2001年2月7日福建省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在习近平同志指导下编制的“十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提出,在规划指导下,每年要集中资金和力量做好几件事。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数字福建”规划的内容,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信息化工作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开展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习近平同志的“数字福建”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眼现实,规划未来,科学绘制了福建信息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我们仍有指导作用。18年来,福建始终坚持科学的顶层设计,规范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先后制定实施了“数字福建”4个五年规划和17个年度重点,将“数字福建”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框架,并统一组织实施。“数字福建”已经从宏大的愿景逐步转变为现实,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四、关于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开拓。在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的时代,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创新和创造力是关键。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搞好信息产品的研究和生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要集中力量抓好对国家安全和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产业发展(《福建日报》2002年5月17日刊载《缩小数字鸿沟,服务经济建设》)。2000年12月23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听取省计委《数字福建工作规划》的汇报,同意提出的规划,即“十五”前三年,政府主要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十五”两年后,示范工程和应用工程的成果将全面推广应用。同时,组织开展了数字福建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数字福建技术开发体系。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经验的情况下,福建首先选择了多个领域和课题开展数字福建示范工程建设,以求在关键点上有所突破,然后在获得经验后进行总结和推广。2001年,福建对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进行了前瞻性规划和部署;2002年,开展了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示范工程,推进数字福建建设。是习近平同志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积极推动一些领域的开拓和大胆探索。福建在短时间内突破了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难题,将数字福建建设推向了快车道。18年来,福建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信息化领域自主创新,率先大胆尝试,推动信息化快速发展。2014年,福建制定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布局;2015年6月,首先实施了互联网升级的区域化和链接试点项目。目前,省内许多城市已被确定为中国宽带、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国家试点示范城市,50多家软硬件企业的产品技术居全国第一,甚至在专业细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V.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开放。充分整合信息资源,使数据交换和集成覆盖全社会,实现从数据层到信息层到知识层的提升,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鼓励各类信息源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上网,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政府决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全面的省级信息库等各类数据库(2001年2月7日福建省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有必要制定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在现有国情基础上,结合省级条件,制定数字福建建设数据标准;修路要有车跑,要特别注意省级机关有关单位的信息源建设,发挥网络的作用(2001年3月23日在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习近平同志对全省政府信息网的统一建设作出了前瞻性规划,并作出了统筹兼顾、多管齐下等重要指示。2002年,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系统,鼓励发展各种公共数据库,依靠网络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限度共享(“缩小数字鸿沟,服务经济建设”,2002年5月17日发表在《福建日报》)。全省从一开始就建立了统一的支撑平台,全省各类数据高度集成,为各类应用和服务的有效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过去的18年里,福建省一直坚持一盘棋的理念。按照大平台建设、整体部署、普遍应用的原则,整合省级部门数据中心,构建政务云数据中心,形成统一的信息化物理承载环境;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构建省市政府数据融合共享系统,形成统一的政府数据环境,初步构建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关于让信息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各种经济和社会事业中,让人们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收益感和幸福感。2001年11月23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成员会议,强调数字福建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数字福建建设成果。他还呼吁加强政府信息建设,通过建设政府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系统,促进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政府办公业务的标准化、网络化、无纸化、信息资源化和民主决策进程,推进廉政建设。2002年,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要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容量、先进技术、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集语音、数据、图像于一体的宽带高速公共信息网络,全方位、多层次满足社会各界对基础通信服务和各类宽带多媒体服务的需求,推进以应用为重点的信息化。做好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要利用政府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开展多种信息应用,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以企业上网和家庭上网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各领域信息化进程。普遍服务是电信行业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帮助山区致富,必须缩小山区与沿海地区的信息获取差距(2002年5月17日发表于《福建日报》),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信息化领域的具体体现。18年来,福建始终以信息惠民为目标,不断探索拓展民生信息服务新途径,率先建设便捷高效的综合政府信息服务系统、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网上行政执法平台以及就业、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专业应用系统。数字武夷数字鼓楼等各种基层信息化运行模式随处可见,基层群众负担得起、懂得使用、爱用的生产生活信息化平台已经建成。
七.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同志强调,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福建在新世纪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2001年2月7日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福建”建设将孵化和推动一系列高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和转型,促进劳动生产率的革命性提高,扩大产业的智能成分和生产规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002年6月,“启动数字福建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制造业和流通业中选择一批粗放型、高耗能、低效率的传统产业,筛选和建设一些信息化改造示范项目(2001年2月15日在省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通过数字福建工程建设,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努力提高一批能源、交通、原材料、纺织等重点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2002年1月29日在省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省的信息产业有一定的基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近期重点是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步伐,加大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推广,改造提升成套设备和联合加工设备与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集成水平;利用信息控制技术提高大型连续加工行业的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水平;利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提高消费品和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过程的效率、检测和过程水平;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水平;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采购和销售系统(2002年7月2日在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指明了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突破口。18年来,福建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完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数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七位。
八、关于加强信息人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信息化建设,扩大和加强数字经济,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在推进数字福建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发挥人才在各领域的重要作用。在数字福建的规划阶段,成立了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聘请包括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对规划、项目论证和跟踪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咨询和指导。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狠抓人才培养,注意充分依靠省内专家,同时利用好外部力量,聘请和引进省内外知名专家到福建,共谋建设“数字福建”的大事(《数字福建工程建议书》2000年10月12日批示)。2001年11月23日,习近平同志向福建省17位专家、顾问发出聘书,希望他们能为数字福建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十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要求所有信息化项目都要经过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专家委员会负责审核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技术方案和投资规模,作为审核依据。“数字福建”的建设是通过充分尊重、依靠和激励人才,从各个方面凝聚智慧和力量。18年来,福建不断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持续开展网络经济人才创业支持工作,举办福建网络经济创业创新大赛,组织培养数千名网络经济领军人才,为数字福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九、关于有效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在“数字福建”建设之初,习近平同志就十分重视信息安全,并在一系列重要会议和场合上予以强调。在他的领导下,“数字福建”工程从一开始就把安全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采取了政务网与互联网隔离、政务信息灾难备份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数字福建”工程安全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在他的领导下,“十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以提高信息网络安全监控和安全能力为重点,提出以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大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基本满足党、政府、军队和国民经济建设主要部门的信息安全需求。习近平同志从一开始就把信息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在有效的安全保障下,数字福建建设始终走在正确健康的道路上。18年来,福建始终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同时规划、实施和接受信息工程的信息安全。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信息标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近百项地方标准,有效提高了信息安全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思想来源于他对世界科技革命的敏锐洞察力,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信息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信息化领域的开拓性探索和成功实践。新时期,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从新的起点大力推进数字福建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赶超目标插上信息翅膀,为建设生活机制、产业优势、人民富裕、生态优美的新福建注入强大动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启示——习近平同志推进福建信息化建设纪实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