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6字,读完约3分钟
2018年9月15日,全国科普日拉开帷幕。自2004年以来,这项全国性的科普活动已经连续14年成功举办。它举办了7万多项重点科普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3亿。它已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参与范围最广的科普活动,也见证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当朋友圈中的长辈和亲戚不再转发大量所谓的健康文章时;当许多伪科学谣言在公共传播过程中被打破;当人们开始相信科学并使用科学时,生活中的这些微妙变化反映了科普工作的丰硕成果。可以预见,当科学知识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时,用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快乐将会大大提高。
有一组数据可以聚焦于中国科普的显著成就。根据2018年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最新结果,2018年中国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的6.2%高出近2.3%,但2010年仅为3.27%。调查还显示,中国城乡之间和各种职业群体之间的科学素质差距正在缩小。
随着中国科普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在积极履行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具体来说,今年的全国科普日与往年不同。活动期间,以科学质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一届世界公共科学质量促进大会举行。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承担了新的责任。
正如大会主题所暗示的那样,促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也是扩大其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因此,提高世界公众的科学素质,共享世界科技文明成果,将成为中国下一步科普事业的方向。
据媒体报道,本次大会实际上是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科学素质的话题搭建一个平台,让全世界人民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成果共享,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拥有这样一个共享的平台结构框架,显然有利于在全世界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很大差异,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也因国而异。当中国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时,它可以让相关国家的代表自由地谈论科学技术,吸收来自世界各地各领域权威专家的声音,并促进涉及健康素养、疾病预防和控制、气候变化、太空探索、人类未来、人工智能等科普知识的传播。对世界各地来说,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这恰恰是对习近平秘书长致裁谈会的贺信中的指示的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深刻影响着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科技产业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促进国家间的开放合作,是科技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
当科普教育存在国际合作创新,当中国的科普事业不局限于中国自身时,科普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推动公众新的发展理念,而且在于使国际科学合作更加紧密,让各国人民都能享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期待中国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科普交流,分享经验和做法,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建设繁荣的世界。
光明日报评论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球人民的科学素养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