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49字,读完约10分钟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是最重要的经验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显著特点。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提出了明确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并把全部资本集中在自己手中之后,必须尽快提高总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观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应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在这些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前进。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制约,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除了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一般规律外,还由以下特殊因素决定:第一,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才能不断增加,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其次,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国长期处于并将继续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是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解决主要的社会矛盾。第三,它是由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最后,它取决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最终实现。列宁曾经指出,归根结底,劳动生产率是使新的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和最重要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要想充分发挥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向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前进,就必须进一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一切改革措施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二、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地方走向综合,从经济体制走向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和全社会的智慧,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突破了思想观念和利益的束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所有制,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必须由基本经济制度来保证。资本主义私有制之所以最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是因为它不能满足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但是,单一公有制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因为它脱离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现实出发,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进行了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摒弃了单一公有制模式,创新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极大地调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使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流动。
改革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挥着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虽然它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但总体上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产阶级用这种形式,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在它的阶级统治下,创造了比以前各代人创造的所有生产力都多的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反复探索,我们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结合,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的分配制度可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而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则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按资本分配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平均主义分配影响了工人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在分配领域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完善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和机制,注重效率和公平,极大地调动了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分配制度保障。
创新发展理念,实施重要发展战略,促进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和形成以人为本、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理念,实施科教兴国、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实现了我党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和重大创新。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党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和动力变化;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施农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国防和民用技术开发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创新宏观调控手段,坚决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准确脱贫,防治污染,促进了生产力的逐步发展。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开放可以促进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沿海开放到全面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在更高水平上发展开放型经济,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进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新外商投资方式,促进产能国际合作,形成贸易、投融资、生产和服务的全球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使生产力在空之前发展。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尽头,改革开放没有尽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然而,中国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平衡和不足的问题。例如,一些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等等。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反全球化趋势和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增加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开发新的动能,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现阶段的关键任务。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为了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注意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新跨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即将展开,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弥补创新的不足,消除阻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缺陷,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加大重点和难点领域的改革力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从更高的起点上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研究和推出一批有效的重大改革措施,不断增强改革的主导作用,充分激发发展和创新的活力。深化市场监管改革,进一步推进分销服务改革,全面实施全国统一市场准入制度,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等重点改革任务的落实。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鼓励、支持和保护民营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深化宏观改革,财政政策应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货币供给应保持合理和充足的流动性,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分配领域改革,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保障民生,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
加快实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是中国自身发展和世界利益的战略选择。推进一带一路共建进一步发展,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金融畅通和民心向背。为创造更加吸引外资的环境,我们将在积极放宽市场准入和扩大进口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实施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赋予其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以自由贸易区建设带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积极稳妥推进外商投资,坚持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创新外商投资方式,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边肖:南开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显著特征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