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6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成都5月8日电: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新华社记者任伟、李华亮和袁波

人们经常在沉默中说话和听雷声。对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来说,这场雷声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北沙漠中从0+上升的蘑菇云。最近,记者们来到这里接受采访,他们感受到了孕育雷声的无声力量。

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究和生产单位,经历了三次基地变化。1962年,它开始从北京转移到青海221工厂的核武器研发基地,1969年转移到四川902地区,1990年转移到四川绵阳。

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从绵阳市到郊区的中国药物研究院还有20分钟的车程。在路上,你必须通过涪江大桥。这座桥就像声音的屏障。这座桥很繁忙。一旦你过桥,它突然变得莫名其妙地安静。

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安静,这是记者对中国科学院所在地的第一印象。

除了早高峰和晚高峰,这个地区的道路在其他时间并不流行,尤其是晚上9点以后,路上很少有汽车,夜生活已经成为这里的一个虚假命题。

从这里往北走,在中国科学院搬到绵阳之前的老景点就更难到达了。

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原址就是其中之一。即使是现在,开车到那里仍然要花将近两个小时,从高速公路上下来还要走很长的路,更不用说前者了。

无论是过去的老地方还是现在的涪江之滨,中国已经或正在聚集从事核武器装备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超级大脑。除了自然环境的沉默之外,这些研究者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得不面对另一种沉默。

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由于保密的需要,大多数研究人员只能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保持沉默,有时即使有重大突破,他们也不能发表论文,其结果也不能对外公布。与此同时,安全措施一丝不苟,非常严格。例如,在进入办公室之前,手机必须存放在柜台里。随着5G技术的出现,研究人员几乎与世隔绝。

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频繁的雷声不断爆炸。过去的原子弹和氢弹是不言而喻的。如今,一家研究所的研究员康彬带领团队解决了许多问题,打破了国外大尺寸中红外晶体制备技术的垄断;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孙光负责中子散射研究平台,该平台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综合中子科学平台,被评为2013-2015年中国十大核科技进步之一;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张清华带领团队成功地开发了各种新型高能密度炸药

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一家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于和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你想享受生活,关注财富的积累,那么这个地方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想做科学研究,为国家做点什么,那么这个地方是你最好的选择。个人和国家相互需要,相互温暖。

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目前,中国科学院所在地有一个春雷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名为春雷的雕塑,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抽象场景。正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铸造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事实上,核武器的原理很简单,那就是找到释放物质最深层能量的方法。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也是如此,每个小个体都必须尽最大努力达到最大效果。一位科学研究者说。

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个人与国家,武器与和平,渺小与巨大,似乎有着相反的概念,在这里交织融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院继续前进,铸造着国防的基石,成为国家的脊梁。

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记者笔记: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