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2字,读完约5分钟
主持人刘伟杰: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研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等问题。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完善治理结构,提高金融体系的适应性,完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最近,该报聚焦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采访了业内专家,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采访、解读和分析。
■我们的记者刘琪
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思路之一是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最近,“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再次被强调。8月31日,国务院财政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指出,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周期调整,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事实上,这也反映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够顺畅。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英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主要表现在:一是“宽货币”没有及时传导到实体,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自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的运行也相应加大了反周期调整。据初步计算,自2018年以来,央行已经实施了6次RRR降息和RRR降息,释放了约3.4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总体资金供应充足。然而,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仍然很低。
其次,不同市场利率之间的传导速度较慢。随着稳健、中性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更多流动性,货币市场的利率反应迅速,并提前下降。7天存款机构信用贷款加权利率(dr007)从2018年上半年的2.95%降至2018年下半年的2.79%。但是,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相对缓慢,实体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认为,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有很多。他向《证券日报》表示,首先,贷款基准利率通常是以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为基础的。为了实现房地产调控的多重政策目标,中国贷款基准利率自2015年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这直接导致企业贷款利率难以有效下调。二是2018年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和盈利能力面临一定挑战。这导致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下降,在贷款审批过程中趋于审慎和保守。第三,一段时间以来,存款增速一直低于贷款增速,存款准备金率高导致银行中长期流动性不足。第四,2018年4月新的资产管理规定出台后,部分银行表外资产需要归还,这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消耗,限制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
为了明确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通过RRR减债和多边基金业务补充银行的中长期流动性;鼓励银行通过永久债券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监管部门完善尽职豁免和容错纠错机制,缓解银行人员的风险规避;实施了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有针对性的RRR减让、tmlf(有针对性的中期贷款机制)以及再融资和再贴现,对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等关键部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滴灌。
最近,中央银行还改革和完善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形成机制。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指出,新的lpr形成机制旨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所有报价银行都是按照市场化原则报价的,银行也可以参照lpr独立增加一些定价,这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范若英认为,改革lpr报价机制,打破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是走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英里”的第一步,今后有必要加大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利率走廊机制,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向价格转变,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第二,时机成熟时,逐步释放存款利率的隐性约束,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第三,进一步升级货币政策工具箱。结合不同政策工具的特点,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以达到货币政策调控的目的。
王庆认为,lpr改革主要指向“昂贵的融资”,下一步监管部门要重点解决“融资难”问题。缓解“融资难”的关键是提高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信贷供给能力。前者需要进一步落实尽职豁免机制,其关键是明确“尽职”标准,以有效缓解银行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在信贷供给能力方面,在目前存款增速较低的情况下,预计监管机构将继续实施RRR降息,维持mlf业务,并为银行提供中长期流动性支持。其次,在银行资本补充方面,可能会继续引入新的激励措施;第三,监管部门可以结合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进一步理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减轻银行负担。最后,为加强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银行监管评估指标可能进一步调整。
来源:央视线
标题:央行多举措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