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2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赵书兰

国民党到处散布谣言,说红军是土匪、红匪,见人就杀,见人就抢。因此,据说红军将经过贵州,普通人害怕藏在深山密林中。谈到长征的过去,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上哨寨村的村民吴希言会想起他帮助红军修桥的祖父常说的这句话。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1934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进入敌军相对薄弱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管辖的黎平县是红军进入贵州后的第一个县。当红军第一次进入贵州时,不仅很难得到食物,而且也很少见到人。国民党试图以这种方式饿死红军。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玲说。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在《邓全集》中,邓同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粮食很难筹到。一方面,因为当地很穷;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大汉族主义,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地方军队经常掠夺少数民族。因此,苗族和瑶族憎恨汉族人民,尤其是汉族人民的军队;此外,他们不了解共产党平等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国民党反动派散布谣言,威胁他们,所以在我们到达之前,每个家庭都逃到山里去了。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红军在发现国民党的阴谋后,一方面加强了宣传,向人民表明红军是一个拯救穷人的工农队伍;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地帮助人民,红军总政治部也号召每一个战士为当地人民准备一个问候。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旧红军孔宪权的孙女孔晓说,当时贵州群众长期遭受国民党政府和封建地主的双重剥削,生活贫困,可以说是疲惫不堪,腰弯腰弯,担心饥饿。苗族人很穷,没有衣服穿。这个家庭只有一两条裤子,无论谁出去都会穿。冯晓将军在长征日记中写道。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中国苏联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接到红军总政治部的电话,立即召集全体职工开会动员,要求大家为各地群众着想。例如,为群众修理桥梁和道路,向群众运送医疗用品,使他们认识到红军是他们自己的队伍和赞助人。毛泽民率先捐赠了妻子为他缝制的衣服。长征时,他只有两套衣服。张小玲说。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那时,红军战士拿出他们仅有的几件衣服、被褥、水壶和其他物资,送给穷人。从贵州东南部的黎平县到贵州西北部的赤水市,红军长征纪念馆、展览馆、展览馆都有群众精心保存的红军礼物。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在遵义市,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当红军先头部队在半夜悄悄攻占遵义市时,为了不惊动群众,战士们在隆冬时节冒着云贵高原的严寒,在屋檐下和马路上扎营。第二天早上,当地的人们推开门,哀叹他们从未见过这样不骚扰人民的军队!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因此,当红军主力进入遵义城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自发地摆香案欢迎红军!遵义市红色文化专家黄说,红军不仅不做群众工作,而且打土豪,分田,开地主盐仓,分发给人民。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红星报》在长征途中发表了《仁怀工农安慰红军》的新闻。红军进入仁怀县时,仁怀的劳动群众派了50名代表,其中一半是工人,带着三只肥猪和一大坛茅台,送到总政治部安慰红军。他们说:关于遵义和桐庐的红军,我们都很清楚。红军是一支保护干民的军队。它不送钱,不杀人,不放火,不公开买卖,不派总政治部代表去打土豪。他们感谢他们的礼物,并详细解释了红军的主张。他们立即把肥猪烧酒和打土豪所得的东西分发给当地人民,安慰被国民党飞机轰炸的人民,并向他们欢呼。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当时新闻中提到的干巴巴的人指的是极度贫困的人。这份报纸的复印件现在陈列在红军长征过的茅台展览馆。展厅位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红军三渡赤水渡口。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贵州是多山的,有九座山,一半是水,一半是土地。不仅有高耸入云的山脉,还有深深浸入地表的山谷和沟壑。红军长征的每一步都是万仞山,道路是艰难的。正是在当地人民的大力帮助下,红军渡过了赤水河,踏上了万仞山,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从“听到就躲”到“街上欢迎”——来自贵州的报道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