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26字,读完约8分钟
贵州省遵义市紫音路96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小蓝砖灰瓦建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从叙述者没完没了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听到一个高频词:转向。
它已经行进了四个多月,覆盖了40多个县。贵州是长征中中央红军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黎平会议、猴子农场会议、遵义会议和决议的提出使中国革命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乌江强渡,娄山关大获全胜,赤水四渡,一场又一场经典战役,创造了一个红色新世界。
长征在贵州,红军一路走来。每一次转变,形势都在变化,每一次突破,前景都是新的。今天,我们正在追寻历史的足迹,重温血与火的辉煌时代,深刻理解伟大的长征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
扭转局势,翻开革命道路的新篇章
7月8日,贵州省黎平县高屯村的一座公路桥在霸州河上竣工。不远处,一座古老的木桥静静地矗立着。参与建造这座木桥的人是85年前路过这里的一支军队。
1934年12月15日,枪声突然响起,打破了这个偏远小镇的宁静。一队穿着草鞋、头戴八角帽的队伍从东门抢过关隘,攻破黎平古城,进入贵州赢得的第一个县城。三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研究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
会议决定,红军挺进黔北建立新的根据地,放弃了原计划,向湘西进军,加入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这是长征以来红军的第一次战略转移,使中央红军开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张中雨说,这次会议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解决自身重大问题的一次尝试。
1934年的最后一天,中央红军到达了瓮安县猴子农场。士兵们迎接新年,公司充满了节日的欢乐。事实上,这个时候有很多危机。乌江前有天然屏障,后有重重追求。团队的去向直接关系到生死。当晚,中央政治局在猴子农场附近的宋家湾村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继续执行黎平会议的决议。
会上,博古、李德关于东进的错误主张再次遭到拒绝,决定渡江攻取遵义,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心。这次会议被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夕,为遵义会议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奠定了基础。
人们可能对遵义会议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实地考察仍然让记者感到兴奋。从老槐树掩映的侧门进入遵义会场,一间27平方米的客厅呈现在我们面前,见证了一场影响中国革命方向的历史性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系统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对错误军事路线的尖锐批评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认可。会上,毛泽东同志连选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我们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玲说,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出奇制胜,扭转局势,采取战略主动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的人数从长征时的八万六千人锐减到三万多人。部队西迁后,红军被列入追截危险名单,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危险,完成了生死攸关的战略转移。
穿越世界的道路,悲伤的乌江穿越。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也是跨越贵州的天然屏障。虽然水位比当年上升了150米,但站在乌江界河会战遗址旁的码头上,你仍然可以看到当年的险峻。
1935年1月初,在风浪滔天的情况下,中央红军在江姐河、回龙场、茶山关等渡口发动了渡江战役。红军战士用竹筏和浮桥与敌人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火搏斗,终于踏上了乌江的天然屏障,成功地把成千上万的追兵抛在身后。
乌江成为长征胜利的重要转折点。瓮安红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饶泰明告诉记者,渡江战役的胜利,使红军由被动回避转为主动进攻,开始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
西风强,长度空雁叫霜月。霜降在清晨的月亮上,马蹄断了,号角被吞下。大山口就像铁一样坚固,现在它已经从地面上升了。从一开始,苍山就像大海,夕阳就像血。毛泽东的《忆秦·峨嵋关》勾勒出一幅壮阔而略显悲壮的战斗场景。
峭壁高耸,穿透天空。位于遵义和桐梓之间的娄山关,由于地势险要,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为了保证遵义和遵义会议期间主力部队的安全,中央红军第一次夺取了娄山关。
同年2月,红军第二次渡赤水后,返回黔北,夺取了娄山关,第二次进入遵义城。在这次战役中,两个师八个团歼灭了敌人,俘虏了三千多人。在党中央的正确指挥下,红军在运动战中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
84年前,赤水河以其深谷和险滩、滚滚红浪和无尽的奔流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
红军有三万,敌军有四十万。从乌江到金沙江,到处都是天然屏障。如果我们正面交锋,就等于向石头扔鸡蛋。根据敌人形势的变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战术,迂回穿插,转移阵地,成功地摆脱了敌人重围的危险局面。
四次过赤水是毛泽东的骄傲,少拿多赢,变被动为主动。遵义长征会仁怀分会会长穆胜帆说,每一场战斗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的,走与战、灭敌与自保、独立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从实际出发的长征精神在这场战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激动人心的画面似乎在每一个红军战斗现场都栩栩如生。一场出人意料的胜利使红军在贵州度过了生死关头,为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传播火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娄山关洪钧小学,红色元素随处可见。除了常规课程之外,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学习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诗歌等的常规每周课程。
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了解红色历史,熟悉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原小学校长介绍,该校充分挖掘娄山关红色文化,并将其应用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红色基因已经巧妙地融入了老师和学生的精神血液。今年三年级学生马告诉记者,她长大后想当一名教师,给更多的人讲红军的故事。
杜是遵义人,是扫雷英雄。他救了战友,倒在血泊中,失去了眼睛和双手。家是红军走过的路。他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从小就决定当一名士兵。当我长大后,我实现了我的愿望,并在排雷现场实践了士兵的责任和义务。我也想在新的时期参加长征,学着穿好衣服,吃好东西,好好生活。这是我的新任务。杜对说:
这是我们的传家宝!65岁的杨树军对父亲留下的两枚银币非常兴奋。他的父亲杨子林在十五六岁时加入了红军,是红军卫生部长。长征经过瓮安时,他受了伤,倒在这里。他把红军留下的银元作为传家宝留给了他的后代。
我父亲经常在看银元的时候告诉我们红军对他的仁慈。杨树军说,我父亲去世时,他要求我们追随共产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根植于血液中的红色基因总是显示出活力,并发出光芒。
遵义桐草堆画的第三代传人李带领老城小学的孩子们创作了代表长征故事的剪纸。李越不时指示孩子们讲述感人的革命故事。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这些技巧,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理解这座城市厚重的红色历史和文化。
记住光荣的历史,信念根植于内心。贵州的山川记录了长征的艰辛历程,承载了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点的前因后果,播下了红色基因的火种。
长征总是在路上。一个不记得自己路线的国家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国家。无论我们的事业在哪里发展,无论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我们都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中继续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仍然在他的耳朵里,他经常被听到。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辉煌的70年新时代奋斗]红色精神前进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