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2字,读完约3分钟
我们的记者李冰
4月27日,央行宣布将扩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支持在上海、重庆、深圳、熊安新区、杭州、苏州等六个城市(区)扩大试点,引导有牌照的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申请创新测试。
央行表示,在遵守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我们将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予金融“惠民惠企”权力,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和困难,帮助防控疫情、恢复工作、恢复生产,努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那么,扩大试点范围,先选择上海、深圳等六个城市(区)有哪些考虑?
苏宁金融研究所金融技术中心主任孙阳向《证券日报》表示,上海、杭州和重庆是中国金融技术发展的重点地区,有大量的金融技术公司和广泛的包容性金融应用场景。因此,将这三个领域纳入试点可以使监管部门获得更多的金融技术创新样本,加快金融技术“监管沙箱”的推广。
可以说,金融技术创新监管试点在业内俗称金融技术“监管沙箱”,这一试点的扩大对业内来说并不意外。
王新银行和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19年12月,央行支持北京启动金融技术创新监管试点,中国工商银行的6个项目被纳入试点,涉及物联网和开放式银行等应用。经过近半年的试点,央行决定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上述六个市(区),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借鉴“监管沙箱”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更好地实现发展与风险、创新与合规。有机统一。”
回顾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2019年12月试点在北京启动后,监管有所放松。
今年1月14日,央行业务管理部发布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2020年第一批)应用公示》公告,公开征集了6项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申请意见。试点单位覆盖五家银行、清算机构、支付机构和科技公司,其中五家银行具体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百信银行和宁波银行。
3月27日,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征集北京市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创新试点应用项目(二期)的公告》,调整了二期项目的征集要求。一方面,项目申请主体可以是特许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也可以单独申请。在项目申请条件方面,北京市金融监督局强调二期项目申请必须具备“业务包容性”、“技术创新性”、“风险可控性”和“需要监管支持”的特点。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目前金融技术的“监管沙箱”最终是要覆盖全国,而且初步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因此已经具备了向全国各地扩展的基础。
孙杨指出,金融技术的“监管沙箱”最终将覆盖全国,但后期的扩张速度不应太快。在扩张过程中,监管需要时间来建立完整的金融技术监管体系、it工具和工作机制,同时建立与金融机构和金融技术公司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扩张过程中,监管者和机构都有必要做好创新性金融技术试点项目的准入和选择。
董喜珍建议,未来金融技术监管可以围绕三个关键方面继续推进:一是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技术操作过程的法治化和规范化;二是借鉴“监管沙箱”的创新监管模式,检验最佳监管方式,为金融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空空间和制度保障;第三,要深入运用监管技术,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使监管能力和方法适应金融技术的发展。
(张明福主编)
来源:央视线
标题: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扩围 业内人士:最终将覆盖全国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