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497字,读完约21分钟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10)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增强文化自信。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揭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唯一正确途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和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1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新转型、创新发展,不断创造中国文化的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改善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前进。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是最具创新性的领域。那些跟不上时代的人将会退休。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可以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我们要自觉承担起升国旗、凝聚人心、教育新人、发展文化、发展形象的使命,不断提高我们的脚、眼、脑、笔的技能,努力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坚持创新,注重思想、手段和基层工作的创新,使文化创造的一切源泉充分流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2.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12)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方向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建设国家的心脏和民族的灵魂的工作。做好思想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工作,在思想领域安排了许多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思想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思想领域发生了全面、根本性的变化,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与此同时,应该指出,意识形态领域仍然不平静,斗争和竞赛有时非常尖锐。
历史和现实表明,政治权力的瓦解往往始于意识形态领域。当意识形态防线被突破时,就很难守住其他防线。在思想斗争中,我们没有妥协和让步的余地,我们必须取得全面的胜利。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软实力。
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必须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我们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把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把科学理论更好地转化为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起来。要把增强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理清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制度原因,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心。把凝聚人心作为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解决思想问题,从而更好地增强信心,凝聚人心,温暖人心,凝聚团结。
做好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思想工作的领导,坚持“站在第一位”和“打破两面”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和领导责任,严格落实思想工作责任制。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敢抓敢管,敢亮剑,不要做骑墙派、观风派、所谓开明绅士、爱惜羽毛。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别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明确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11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要解决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的问题,核心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最后是如何运用真理的问题。要以研究和回答新时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要方向,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外国、挖掘历史、把握现在、关爱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建设有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独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强中国特色新思想库建设,形成有效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114)新闻舆论工作处于思想斗争的前沿,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对宣传、意识形态和媒体的控制,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
当党掌管媒体时,不能说它只管理党直接控制的媒体,而是把各级各类媒体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新媒体领域,必须贯彻党管媒体的原则。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应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及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应实施准入管理。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引导广大记者自觉抵制西方新闻等错误观点的影响,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提升正面能量,扩大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舆论,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导向、影响力和公信力。
3.专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5)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和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和民族就没有立足之地。能否构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当代中国,我们倡导繁荣、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爱国、奉献、诚实和友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凝聚了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国家有希望。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巩固灵魂、夯实基础的基本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116)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努力培养有利于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归根结底,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人的思想和灵魂的建设,重点是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时代新人,要坚持以德养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期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全面渗透和深度融合,并努力加以落实。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处不在,始终如一,成为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日常使用的行为准则。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培育和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引导全民自觉实践。坚持国家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做起。重视家庭作风建设,学校教育,引导青少年扣上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保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推动全社会形成贤明四齐的良好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中,并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硬性法律规定。
(1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与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相适应,与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斗争相结合,并适应这个民族和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将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进行宣传,并在世界各地兜售,压制那些不服从或不服从这些价值观的国家,甚至挥舞着价值大棒。我们要警惕用所谓普世价值抹黑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传统,加快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夺取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4.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11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视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强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浪潮中站稳脚跟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可以为人们理解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1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原作可以开拓未来,善于继承可以更好地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它丢失了,它将切断精神的生命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领导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区别对待,扬弃继承。我们不能单方面谈论过去和现在,但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用文化和文学教育人民。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注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兼容。创造性转化就是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参考价值的内涵和旧的表达方式进行改造,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和现代的表达方式,激活它们的生命力。创新发展是指根据时代的新发展,补充、拓展和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其影响力和号召力。
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认真吸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华。明确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明确阐释其独特的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强调仁爱、以人为本、崇尚诚信、崇尚正义、尊重和谐、求同存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使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展示在辽阔土地上的遗产和古籍中的文字活了起来。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自满、闭眼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一切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学习别人的好东西,把别人的好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多样性而交流,因交流而相互学习,因相互学习而发展。我们应该采取学习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态度,积极吸收有益的因素。我们应该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取长补短,不断吸收各种文明营养,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
5.开展与时俱进的文艺创作
(120)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它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格,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起精神旗帜,树立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崇高使命。推进文艺繁荣发展,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方向,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现象,如数量上质量不高,高原上缺乏高峰,仍然没有足够的有影响力和被普遍认可的优秀作品。文艺不能迷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也不能偏离人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121)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人需要文学艺术,文学艺术需要人,文学艺术应该爱人。所有优秀作家和艺术家的艺术生活都来自人民,所有优秀的文学艺术创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100种和1000种,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于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被视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文艺表达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文艺美学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深入人心,深入生活,开展文艺创作,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察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边肖是灵魂的工程师。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和春天的微风,能启迪心灵,温暖心灵,陶冶生命,扫去颓废和萎靡的风。努力创作和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中国人民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从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变迁,描绘时代的精神地图,不断推出歌颂党、祖国、人民、英雄的佳作。
尊重和遵循文学艺术规律,切实加强文学批评工作。我们要把握好文学批评的方向盘,从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审美的角度来评判和欣赏作品,从艺术的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对各种不良文学作品、现象和思潮表明态度,敢于在重大问题上表明立场。崇尚品味、风格和责任,抵制庸俗、庸俗和媚俗。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式,催生了大量新的文艺类型,给文艺观念和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要适应形势发展,做好网络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制作,加强积极引导。
6.创建一个干净积极的网络空房间
(122)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舆论的产生和传播方式,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和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如今,由于网络的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经常出现和增多,许多错误思想被网络作为温床进行发酵,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在互联网的战场上,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时代的主动权;鄙视互联网的人将被时代抛弃。如果你不能通过互联网,你就不能通过长期裁决。要坚持正能量是硬道理,管理正能量是硬道理,善用正能量是硬道理,要科学理解网络传播的规律,要提高利用网络管理网络的水平,要把互联网作为最大的变量,推动它成为职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互联网战场的主动权,在互联网上充满信心地唱响主旋律,巩固和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和舆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加强互联网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团结和凝聚亿万网民,共同迎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推进网络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把握优势和劣势,构建线上线下同心圆,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网络舆论斗争,严格防范和抑制网络攻击渗透,组织力量驳斥错误观点。不那么不负责任的言论只会有利于中国的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123)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出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所不用其极,引发了舆论生态、媒体模式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全媒体传播模式建设。
媒体整合的发展是一篇大文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一种替代关系,而是一种迭代关系;不是谁是主人,而是长与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融合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应该尽快从添加阶段进入融合阶段,从你成为你我成为我,到你拥有我我拥有你,然后变成你成为我我成为你。
全面把握媒体整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深入推进媒体整合发展。要坚持整合发展方向,实现各种媒体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管理手段的整合和互通,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坚持移动优先战略,让主流媒体利用移动通信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导、文化传承和服务人民的制高点。探索人工智能在新闻采集、制作、发布、接收和反馈中的应用,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124)加强网络治理,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网络空天气晴朗,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是烟雾和生态恶化,这不符合人们的利益。要依法加强网络治理,推进网络依法管理,依法运营网络,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提高综合网络管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责任、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经济、法律、技术等多主体参与的综合网络管理模式。加强网络伦理和网络文明建设,营造健康的网络生态,让我们的网络更加清晰。
7.提高民族文化的软实力
(125)文化软实力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凝聚力和活力,以及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大国的发展过程都不仅仅是提高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的过程,也是提高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等软实力的过程。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也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关系到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要提高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我们应该从中间形成,从外部传播,建设好自己的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转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方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优质发展,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培育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26)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社会对中国奇迹越来越感兴趣,渴望破解中国成功的秘密。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我们有许多误解,一些西方媒体仍在诽谤中国。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特别需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立体的中国,一个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能力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但是我们没有能力把中国的故事讲好?我们应该有这种信心!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它在于传播思想,用理性说服人,用情感感动人,关注我,融合中外。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解释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做到,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得通,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好的。我们要主动宣传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思想,讲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人民为实现梦想而奋斗、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和展示其精神符号,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传播优秀的当代文化,努力向海外推广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观、美术和文化成果,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的融合发展,演奏交响乐、合唱,把中国的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的故事,有必要根据中国的综合国力形成国际话语权。落后会挨打,贫穷会挨饿,失语会挨骂。形象地说,长期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解决了打骂饿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前两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要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模式,增强汉语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听到和清楚地听到中国的声音。加强外国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外国话语表达方式,创造融合中外的新概念、新类别、新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交流的亲和力,使当代中国形象不断树立和闪耀世界。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XI。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纲要》(1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