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26字,读完约9分钟
自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以来,无数人都在关注规划的引入和落地。香港作为大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等待这个新的起飞机会。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任务。根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大湾区有189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国的56%。在港人眼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机遇,把握中央科技惠港政策的“东风”,将会为香港的科技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为空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个主要因素
扰乱香港的科技发展
去年在香港举行的一次活动中,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当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面批评了香港的创新发展。一年后,当他们再次在广州的一个论坛上站在同一舞台上时,马花藤向林郑月娥解释说,他认为香港有很多好牌,并批评香港在发展中犯了错误,浪费了这些好的基础。
在很多人眼中,过去几年,香港在支持科学和创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香港的科学和创业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然而,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香港创意科学基金会今年发表的《创意科学发展,人才第一——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中的人才发展策略建议》,指出香港创意科学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创意产业急需人才,但创意人才的供给(数量和能力)难以匹配。人才数量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初级和中级技术岗位的技术人员训练有素;与此同时,创业团队很难招聘到本地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综合能力强的“全职工程师”——许多初创企业报告称,“在香港很难建立一个完整的技术团队。”
其次,能力错配的主要原因是香港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虽然香港学生的学业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行业接触和实践经验,大部分毕业生对实际的商业情景了解甚少,企业家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实践培训才能胜任;与此同时,毕业生通常只擅长科学技术的某个细分领域,而初创企业为了降低就业成本,往往会招聘“多功能”的候选人。
此外,香港科技产业发展缓慢,工资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香港的优秀学生仍然集中在金融、医药、法律等行业。理工科学生的素质不好,毕业后转行是很常见的。主要原因在于空有限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以及工资和选择的低竞争力。与香港的其他职位,以及内地或硅谷的同级技术职位相比,香港技术人才的薪酬水平较低。
此外,香港科技创业团队技术能力强但业务能力弱,导致产品技术含量高,但业务发展表现平平。香港的创业团队主要基于科技背景,其业务知识和技能亟待提高,尤其是商务谈判和沟通技巧、业务发展与资源的联系、视野的拓展和内地的拓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近日出席首届“x计划”中超联赛毕业路演和大湾区创新人才发展高层论坛,表示香港有很多优秀的大学,都有与创新科技相关的优秀课程。然而,在培训学生后,如何令他们学以致用,发挥所长,一直困扰香港创意科学的发展。
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
或者帮助香港吸引人才
如何解决长期困扰香港的上述问题?香港人把目光投向即将到来的粤港澳大湾区。
在上述活动中,林郑月娥表示,今后香港不仅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还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汇聚各界人才的中心,使香港成为推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为了支持香港的科学创造,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林郑月娥表示,这些措施包括允许香港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直接申请中央科技研究基金资助的项目,以及允许中央科研基金“过河”。此外,她还指出,预计中央科技部将在本月内与香港科技局签署全面合作安排;中国科学院同意在香港设立分院,并在香港设立两个重要的研究所;在香港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院院士联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红杉资本全球管理合伙人、香港科技创新基金会、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董事长沈南鹏指出,香港的科技创新基础与内地相比还比较薄弱,从创造科技生态的角度来看,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解决了人才问题,科技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就自然会诞生,香港也就能够在科技创业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行业内取得突破。特别是香港是大湾区规划的一部分,是大湾区独特而重要的一员,能够充分开发和整合人才,整体创新能力将大大释放。
“大湾区的建设有望为该地区的城市吸引世界顶尖的科研人才和最有经验的技术企业家。对香港来说,这些人才可以优化我们的人才库,促进本地人才的提升。”香港数码港董事局主席林嘉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数码港本身的实践来看,很多成功的科研团队都是混合团队,包括有抱负的香港青年、熟悉内地市场的内地精英,以及精通技术的外国专业人士。「只有与内地和外国的人才合作,我们的人才才能自我提升。反过来,香港也是一个具有全球包容性和高度国际化的地区,这也是香港日后吸引人才来大湾区的优势。”
然而,长期以来,香港生活成本高、科技载体有限等因素限制了其留住创意人才的能力。从内地来港创业的钱芳qf pay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英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刚开始在香港创业时,租一间小办公室一个周末要花2000多元,在铜锣湾的一家普通餐厅吃饭要花100多元,这对企业家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世界各地的人,包括本地人,都想在香港创业。如果各项开支、租金和税收不能得到良好的财政支持或优惠待遇,我相信是非常困难的。”李英浩指出,内地很多城市已经支持人才公寓,香港其实可以跟进。「事实上,香港的创业环境现已大为改善。比如孵化计划很多,但我希望在创业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有基本的衣食保障,解决一些家庭问题,这样会让很多创业者没有后顾之忧。”
为了吸引更多创意人才来港,香港特区政府近年也推出了很多新措施。例如科技人才培训计划、科技人才输入计划、最佳实习研究员计划,以及为本地学生提供研究课程资助和研究生宿舍。在配套设施方面,还推出了共享/分享/分享/分享计划,投资100亿港元用于香港科技园的人才培训和人才公寓建设。
香港“超级联系人”
角色更重
同时,在香港人眼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概念的提出,香港作为“超级联系点”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林嘉莉指出,以数码港为例,他们聚集了很多内地的科技精英,对内地市场非常熟悉。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帮助香港的初创企业进入中国内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
同时,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人才,也可以成为内地创业企业进入东南亚乃至全球的跳板。“简单来说,外国科技公司来港,等于进入大湾区,进入内地市场。内地科技公司可透过香港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开展业务。”
目前,香港正致力发展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智能城市和生物科技。在港人眼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传统角色,无疑是他们未来在大湾区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香港在很多基建项目上领先世界,可以推动大湾区在通讯、互联网和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和科技发展。」林嘉莉表示,香港可以凭借自己在这些领域的积累,帮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数字大湾区”。特别是在金融科技方面,过去两年,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合作和交流。为了解决大湾区未来的融合问题,我们必须依靠数码化的手段,而香港将会在这方面担当重要的推动力。
林嘉莉还指出,下一步,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合作和分工更加明确,创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也将有助于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包括促进跨境创业。
许多措施来促进
香港科技融入大湾区
为了帮助香港的科技创新团队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香港各界已经做出了努力。
最近,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创科的人才需求清单。在业界眼中,这份名单准确地介绍了香港亟需来港的高层次人才,例如诺贝尔奖得主、国家工程学院或研究院的院士、突破性专利发明人等。,并有效地发挥其“磁铁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科技资源;根据实际需要,香港创业企业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人才引进配额,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势头良好,急需引进人才,利用“快车道”加快人才引进,以满足创业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上述“建议”中,创科香港基金会指出,为了解决创科在香港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今后应加强学校与行业的合作。通过知识讲座、就业教育、行业导师计划、实习计划、联合研究等机制,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和技术的前沿趋势,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鼓励企业孵化平台等社会组织为科技团队提供更多能力建设和资源对接支持,以弥补其业务能力的不足,帮助其在内地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林嘉莉表示,香港数码港在鼓励园区创业团队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交流合作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首先,借助香港特区政府与深圳、珠海、澳门等城市的合作,园区创业团队可以与区域内其他企业家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在大湾区的团队可以携手创业,让该地区的企业能够携手合作。如果发展得好,他们可以携手上市,携手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数码港还建立了一个数码港投资者网络,有来自内地、海外和香港内地的100多个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包括50多个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天使投资者,可以帮助香港初创企业进入内地市场。数码港本身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也可以与专业机构投资者携手合作,帮助这些初创企业更好地发展。
来源:央视线
标题:借力大湾区东风 香港创科正蓄势待发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3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