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86字,读完约8分钟
银川,2008年8月22日(记者熊玮)当提到宁夏,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这个词在江南。长江以南充满了绿色的水、绿色的山和生机,但是当你打开地图,你会发现面积只有66400平方公里的宁夏,三面被沙漠包围。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像一只大手一样扼住了宁夏的咽喉。几十年来,顽强的宁夏人民与这片土地上的天空、风和沙子进行了斗争
防砂方法:麦秸方格在黄沙上编织紧密包围圈
在蒙古语中,腾格里指的是天空,腾格里沙漠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东至贺兰山,西至雅布莱山,横跨甘肃、宁夏、内蒙古,总面积42700平方公里。腾格里沙漠一路尖叫,无论它走到哪里,都是尘土飞扬,一点生气也没有。但是当我们在三省交界处遇到黄河时,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这里是宁夏中卫沙坡头。沙漠里烟雾弥漫,长河里日圆满溢,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壮丽历史奇观。
无论风景有多美,在沙坡头人的眼里都不可能是美丽的。中卫治沙林场副主任唐回忆起过去的一幕,但他忍不住皱眉。那时,沙漠曾经接近离城市只有4到5公里的地方。窗户、窗台和家里到处都是沙子,拿出一碗沙子并不夸张。
黄河无法独自抵御肆虐的腾格里沙漠。这取决于机智勇敢的人。20世纪50年代,为了确保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的行车安全,大批治沙人员聚集在这里,开始了抗击沙尘暴的斗争。然而,当几个年轻的防砂人员玩耍时,他们意外地发现一切都变了。他们观察到,在刮风的日子里,用麦秸把字粘在黄沙上可以保持几天。经过不断改进,这一发现最终成为麦秸方格防砂方法。
在黄色的沙子上放一个一米见方的稻草格子,沙子就会被锁在手上和脚上,停下来。同时,种植柠条、花枝、芦蒿等固沙植物,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在黄沙中和广场之间,腾格里沙漠被打败并撤退到离市区25公里的地方,沙海变成了一片绿洲。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已经平稳运行了6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治理沙区利用面积达147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麦秸方格治沙法的开创性工作也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认可,并在全世界推广。
如今,中卫沙坡头有沙漠、黄河、绿洲和山坡,被称为世界垄断旅游资源。不久前,它还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年收入近3亿元。从沙子变成人到沙子变成金子,这里的人们创造的美比诗人描述的要壮丽得多。
治沙人:心有绿洲,不怕沙漠
在治沙者的心目中,沙漠是孤独的,长河和日落的优雅可能无法与沙子相比。那些长期与风和沙作斗争的人一定很坚强,也有点固执。有着28年治沙经验的唐在打捆的时候讲解完了麦秸方格,然后拿起了自己发明的一种在别人眼里有些奇怪的工具,即导水精准沙漠育苗工具。说起这个工具,老唐颇为得意:这个工具就像一个干巴巴的人物。使用时,他把树苗的根插在下面凹陷的地方,用双手支撑它,用脚踩它,然后把它扎进沙子里,然后把它种下。
1991年从西北A&F大学毕业后,老唐被分配到中卫治沙林场。在林场造林初期,老唐每天黎明前都要从40多公里外打水浇树苗,但即使在这样精心的照料下,还是种下了成千上万棵树,活下来的寥寥无几。谁不想开创事业,谁不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老唐说:小时候,我是吃着沙子长大的,我一直想离开这个环境,尤其期待江南水乡。水镇没走,但老唐在沙漠里扎了根。他年轻时松了一口气,但他不相信这种邪恶。沙地怎么样?我们敢打电话给黄沙要绿色的衣服!
当时,麦秸广场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治沙之星。毫无疑问,麦秸方格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治沙的信心,但老唐知道,与风沙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这些年来,小唐成了老唐,但每天去林场的习惯却没有改变。沙子很难,所以老唐拿起他的登山棒。我没想到一个新的奇迹会出现,当手杖不小心卡在了草地广场上。过去,当人们在草地广场种树时,他们用铲子挖洞和种树。然而,湿的下面的沙子被挖了出来,上面的干沙子又滑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水蒸发了,存活率变低了。老唐一直日夜担心这个难题,而这个难题给了他答案。点对点精准播种,问题就不能简单解决吗?因此,水平空的导水精密沙漠育苗工具诞生了。
有了这个工具,造林速度提高了一倍,成活率提高了30%。老唐忍不住心中的激动。他咧嘴一笑,被风和沙吹得变得更柔和了。
老唐说,人们仍然可以依靠治沙来摆脱贫困。从事治沙工作的工人每天可以得到250-350元的工资,而其他人则通过治沙在城市地区购买房屋。53岁的唐仍在治沙的第一线苦苦挣扎。当然,现在是年轻人接过接力棒的时候了。目前,林场有300多个年轻的治沙队。我希望年轻人能为治沙做出更多贡献。老唐说,在这个阶段,他们还致力于出口技术,并免费教授村民或其他需要防砂经验的人。
谈话中,老唐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也许这是击退黄沙,不断创新,让这片土地换上新衣服的唯一方法。
治沙经典:四省交界处的人们和沙子握手
从中卫出发,离开腾格里沙漠,一直到吴中市盐池县所在的陕西、甘肃、宁夏、蒙古交界处的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
人们失去了他们的眼睛,马失去了他们的脚,小牛掉进了饭锅里,白天点灯并不罕见。在公共汽车上,牛跳过墙,春天种四种庄稼,秋天收获一桶谷物。每年春天到冬天都有风吹过。风吹走了沙子,但是电梯不见了。这两首由盐池人流传下来的歌谣,讲述了30多年前这里的样子。
当地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副主任孙国对此非常感动。他回忆说,在20世纪80年代,他早上乘唯一的公交车去上学,但当他从学校回来时,路被埋了,消失在风和沙子中。每天,他都带着工具和其他乘客去修路。那时,许多人没有建墙。或许院墙可以阻挡部分黄沙进入庭院,但在风肆虐、黄沙漫天的盐池中,院墙只能让黄沙积聚,然后涌入住宅。孙国说,早些年,盐池每年有54次携带黄沙的大风。
如果有问题,就会有对策。为了控制沙尘暴的灾害,作为宁夏唯一的牧区县,盐池人于2002年开始封山禁牧。效果显著。五年后,全县植被覆盖面积从13%增加到55%。此后,经过不断探索,盐池人探索出了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总体思路,形成了草原禁牧与舍饲、封沙造林与退牧还草、生物固沙与工程固沙、固沙与沙产业发展、移民区移民与生态恢复五种组合固沙模式。目前,盐池森林保护面积325万亩,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已变成绿洲,全县基本看不见清晰的沙丘。现在这里的生态有所改善,在刮风的日子里基本上没有风沙。孙果说着,指了指远处的巴哈湖。
远处的巴哈湖安静而美丽,不时有野鸭在湖里玩耍。在这里,人们可能会忘记这是盐池中部最大流沙带的源头。巴哈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盐池中北部,是中国唯一的省级综合治沙示范区。从牧之到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草原,巴哈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在是绿色和悦目的。与此同时,没有黄沙,只有绿色。保护区负责人张玉明指着地上的各种植物详细解释道:这些是柠条,它有最好的固沙效果。这是盐池滩羊来年春天的好饲料。如今,柠条不仅保护着盐池的沙地,而且每年还为该县的羊提供数万吨饲料,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带动了2000多人的就业。沙产业已经成为沙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张玉明在他的手机上翻出了一张巴哈湖日落的照片,这是他最自豪的一张。说起巴哈湖,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如果你在秋天来到巴哈湖,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到处都是金色,特别漂亮。在旅游旺季,总会有像盐池的巴哈湖、明代的长城和这些沙漠旅游景点这样的游客。盐城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人们的认知,从迫使人们退入沙堆,到人与沙堆的和谐。
也许宁夏的绿色背后隐藏着一个传奇故事。有人说宁夏回来的时候不看沙子。我认为当它回来的时候应该有句子的后半部分。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与风搏斗,与沙搏斗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