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05字,读完约11分钟

摘要: 目前,全球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国正在失去应对的热情和动力,而许多小国缺乏应对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立场具有特殊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混乱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回顾冷战结束以来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从未遇到过今天这样严峻的挑战。可以说,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正进入十字路口,一些西方大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立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正在破裂和动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面对一些西方国家的反全球化浪潮和日益脆弱的全球治理体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经济全球化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能因为少数国家和集团的反对而倒退;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全球治理改革的基本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全球治理的内在问题和我们目前面临的新挑战

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来解决全球问题,以维护正常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国家的领导下形成的,不仅适应了当时的客观条件,而且不完善、不合理,不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际力量的变化和全球挑战的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的内在问题更加突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是大势所趋。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问题1:如何消除全球治理赤字。全球治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移民、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国际运输走廊安全、全球互联网治理和反恐等全球性问题关系到所有国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无法垄断全球治理带来的好处,因此他们缺乏供应热情。这将导致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的供给不足。这种不平衡被称为全球治理赤字。如何消除这种赤字是全球治理的首要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问题2:如何促进全球治理的民主化。全球治理的另一个特征是规则的非中立性。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影响。以温室气体减排规则为例,如果要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执行相同的减排标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不堪承受。此外,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果实施同样的减排标准,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然而,由于全球治理规则的非中性特征,每个国家都希望主导规则的制定,以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利益。因此,全球治理长期以来一直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无法反映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何促进全球治理的民主化是全球治理的第二大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问题3:如何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全球治理的第三个主要问题也是最受批评的问题是缺乏发展。全球治理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促进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然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都能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不能保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所有群体都能获得平等的受益机会。国际和国内层面的基尼系数上升是缺乏发展的结果,也是一些国家反全球化的主要根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除了这些固有的问题,当前一些西方国家的反全球化浪潮也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反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全球治理的基础。当所有国家都奉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时,全球治理将失去其重要性。其次,大国拒绝提供公共产品削弱了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在国际层面上,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大国的更多努力,这也是负责任的大国的基本要求。然而,作为全球治理的领导者,美国新政府不仅威胁退出多边贸易体系,还威胁退出或重新谈判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第三,一些大国奉行以邻为壑的外交政策,如果这最终导致大国之间的经济和安全冲突,全球治理就有瘫痪的风险。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目前,全球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国正在失去应对的热情和动力,而许多小国缺乏应对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立场具有特殊意义。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是解决全球治理问题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主席今年1月18日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的讲话中指出:让和平之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不断流动,让文明之光照耀,这是所有国家人民的期望,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的责任。中国的计划是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核心概念。面对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全球治理危机,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辉煌的中国外交实践,符合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内涵,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合作共赢是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合作。合作与共赢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双赢,双赢是合作的基础。要实现合作共赢,就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考虑其他国家的正当关切,在追求国家发展的同时促进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和平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相反,一些国家的政治家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收入分配是一个零和游戏,认为外国收益是他们自己的损失,他们自己的贸易赤字和外国投资等于他们自己就业机会的损失,外国工业的增长等于他们自己工业的衰退。这种狭隘理解的结果是放弃合作,否定经济全球化,甚至在自身和外部世界之间建造有形或无形的墙。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应对反全球化的一个好方法,也是推动全球治理朝着公平合理方向发展的指南。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责任分担和利益分享是基本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有机结合。责任分担和利益分享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的责任和利益都是平均分配的,因为不仅大国和小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不同,而且承担国际责任的能力也不同。只有考虑到不同类型国家的利益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才能实现责任和利益的分担。当今的全球治理面临着责任和利益之间的不平衡,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发达国家主导全球规则的制定,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却没有机会参与其中。当发展中国家要求全球治理民主化时,一些发达国家的心态失衡,试图逃避大国的义务。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发展是一个综合指标,除经济增长外,还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环境可持续性等。在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疾病、环境退化等方面;在发达国家,发展问题更多地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均;在全球一级,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发展机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强调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这可以满足所有国家的发展需求,并成为所有国家发展的最大公分母。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改革迷失方向的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

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倡导者,也是这一概念的实践者。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为促进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中国以实际行动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在多边层面,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支持者。即使面对一些发达国家拒绝履行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的承诺(在15年过渡期结束后,中国没有改变其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立场,也没有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或对有关国家发动贸易战。在区域层面,中国主张建立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2015年马尼拉峰会和2016年利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积极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努力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中国积极对外开放凸显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态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已经三次批准建立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其核心目标是探索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模式,积累经验后将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因此,国际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把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中国用自己的发展经验填补了全球治理的发展空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探索了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经验正以经济合作的形式传播到更多的国家,如一带一路。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一带一路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发展定位。这与现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规则导向形成鲜明对比。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不仅体现在开放、相互联系和多样化的合作机制上,还体现在建立一个基于责任和利益共同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上。这是符合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提供制度公共产品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内容。除一带一路外,由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与其他金砖国家共同建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在成为新的机构公共产品,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并补充了现有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例。其成员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还吸引了许多发达国家。目前,除了57个创始成员外,约有30个经济体申请加入。除了在经济和金融领域提供公共产品,中国还在安全领域提供机构公共产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亚洲信息会议。这是一个区域安全合作平台,包括26个成员国、11个观察国和国际组织。在2014年上海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全面、合作和可持续的亚洲安全新概念。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在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标志着亚信会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民主化。许多发展中国家无法参与全球治理是当前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缺点。中国和一批新兴经济体的共同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治理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局面,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份额以及投票权改革的计划在拖延多年后,终于在2016年实施。中国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在20国集团中的作用,并借2016年在杭州举办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之机,邀请历史上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此外,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倡导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也为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中国努力扮演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对碳排放峰值的承诺对2015年达成巴黎协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习近平主席主张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反映了中国的责任。按照正确的义利观,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应坚持正义第一,义利双方不应急功近利。如果不从事短期行为,不仅要重视投资利益,还要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声誉。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作用,这与一些大国强调自身利益优先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边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

《人民日报》(2017年3月8日,07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导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8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