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9字,读完约5分钟
央视新闻:被誉为中国大熊猫之父的潘觉得自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与普通科学家不同,因为他身上可以看到更多的传奇:几十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大熊猫和白头叶猴在野外的生活经历;他的活动范围通常在2000-3000米的高度;他是唯一能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中国人。他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带领一群热情的学生研究野生动物,呼吁保护环境。
和大熊猫在一起是我的梦想
自从1980年进入四川卧龙研究大熊猫以来,潘和大熊猫已经在野外生活了16年,其间他献出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和最强烈的情感。
1982年3月20日,潘在卧龙山地区追踪大熊猫时,不小心从200多米高的悬崖上摔了下来。在紧急情况下,他拥抱从裂缝中长出来的杜鹃花。树枝折断后,他重重地摔在一块石头上。
虽然潘救了他一命,但猛烈的撞击还是撕裂了他的肛门。在山里,他不能吃东西,只能每天吃一勺蜂蜜和一个鸡蛋。当他几乎绝望地想要放弃时,他给他的父母写了一封信:你为什么选择这么艰难的道路?我也要出国吗?
不久,他收到了父母的一封紧急电报:许多人出国镀金。因为是电镀的,所以不是真金。希望你变得更强,度过目前的困难,你将成为一块真正的金子!
父母给了潘很大的力量。一个月后,他爬上海拔超过2900米的山峰,为大熊猫戴上了无线电跟踪项圈。
30多年后,当潘再次提到的那次经历时,他的心情仍然不好。他说:许多人问我为什么我能坚持。我回答说,因为在野外工作,和我研究的动物在一起是我的梦想。
多年来,潘在大熊猫保护研究领域创造了一批世界第一。
20岁时,他攀登了珠穆朗玛峰。他是第一位接受《国家地理》杂志专访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盖蒂野生动物保护奖的中国专家。他用这个奖设立了一个大熊猫保护专项基金。
为了保护猴子,我们必须首先改善人们的生活!
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生活在广西崇左的喀斯特山区。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猴子,也是世界上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1996年,年近60岁的潘带着研究生来到崇左,开始学习和保护白头叶猴。他在这座荒山上度过了20年。
在崇左市江州区罗柏乡弄关山脚下,一群白头叶猴生活的地方,潘发现了三栋废弃的房子。他住在一所破房子里,炉灶是用土坯建造的,床被草席覆盖着。在房子的外墙上,他用可乐写了八个字:绅士的房子在哪里?
潘·石闻雇了一个当地农民当助手。一天,潘给他从北京带来的小吃,让他带回家给孩子们吃。第二天,潘问:孩子们喜欢吃零食吗?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太饿了,所以在路上吃了些零食。
一个成年人无法抵挡一包零食的诱惑?
直到走进农民的房子,潘才明白这背后的原因。一碗稀粥是八口之家的日常口粮,而村里的其他家庭过着同样的生活。
村民们的艰苦生活震惊了潘,同时也使他陷入了深思:什么是对自然的终极保护?
潘意识到要保护白头叶猴,首先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他拿出收到的10万元环保奖金为村民建沼气池。由于资金不足,他四处寻求帮助,筹集了约1370万元人民币,用于修建沼气池、小学、乡村医院、饮用水工程和农关山区村民的公路
他还四处奔走,呼吁当地政府积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通过种植甘蔗而不是水稻和杂粮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996年的不足400元增加到2015年的6000多元。
树木不再被砍伐,山脉开始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景象,自然生态迅速进入恢复阶段。白头叶猴的数量从1996年的96只增加到今天的800多只。
为什么我们应该在保护猴子之前改善人们的生活?潘的回答是,百年甚至二百年后研究白头叶猴还不算太晚,但如果我们现在不保护环境,也许在很短的时间内,猴子的栖息地就会被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更加困难。因此,人是最重要的!他说。
通往科学的道路没有尽头。我想死在荒野里
潘·石闻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布克,这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中主人公的名字。在遭受一只家犬的折磨后,它成了荒野中狼群的首领。他认为他的精神世界像布克一样,充满了对野性的虔诚向往,他不想成为一个只停留在学习中的学者。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潘·石闻总是面带微笑,这常常让人忘记这位科学家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爱情生活是人性的一部分。潘说,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不爱,他怎么能爱人、爱社会、爱未来?通往科学的道路没有尽头。我想死在荒野里
在过去的37年里,潘研究和保护了群山和壮阔大海中濒临灭绝的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探索了土地、人口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现年80岁的他仍然坚守荒野,继续寻找自然界生态文明最真实的答案。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熊猫之父”潘:用37年的野生生活坚守精神家园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8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