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67字,读完约25分钟

摘要: 民族文化传承不同于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源头与流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交流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文化交流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应该继承,外来文化应该借鉴。文化遗产的起源是不变的,它是以国家的存在和统一为基础的。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民族文化传承不同于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源头与流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交流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文化交流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应该继承,外来文化应该借鉴。文化遗产的起源是不变的,它是以国家的存在和统一为基础的。意识和制度化是支撑一个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两大支柱。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历史上,中国文化传承的自觉与自发、制度化与制度缺失并存,有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布的《关于实施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最鲜明的一点是,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把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意识和制度化保护提高到了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文化传承的自觉和制度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优秀民族文化、我们的祖先和子孙后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真正落实文化自信的重大举措。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1、文化意识与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当人类创造文化时,文化传承将不可避免地同时出现。如果每一代人都从零开始,文化就不会积累,社会发展就不可避免地停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创新的双重张力下发展。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既有自觉的一面,也有自发的一面。既有制度化,也缺乏可靠的制度保障。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表现出整体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而且还表现出大量的地方名著只知其名而无书,独特的非物质文化技艺传统丢失,许多历史上曾经兴盛一时的流派因为没有后继者而成为绝学。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好东西,但他们也失去了很多好东西。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包括经典和历史的子集,各种文学和艺术书籍,各种文物和艺术珍品的国宝,经历了士兵,火灾,抢劫和盗窃,这可能不是今天的人看到的。在这里,存在着文化遗产意识和制度化保护的问题。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儒家经典长期保存和传播。虽然中国的封建社会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但儒家思想并没有中断。从历史上看,墨家曾经是儒家学派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现在却成了一个绝学学派。战国时期活跃的许多其他学校也是如此。原因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自觉传承得到了制度的支持,与封建社会制度高度融合。无论王朝如何变化,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儒家思想的形式会发生变化,如将道家思想融入儒家思想,或将儒、释、道融为一体,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保持不变。特别是宋代科举考试以四书为标准答案,四书五经成为中国学者必读之书。国家权力的引导在儒家文化的自觉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他学派则成为纯粹的学术领域并自发传承。如果有一个人,他会学习,如果没有一个人,他会成为一个绝学。这应该是文化自觉传承概念的丧失。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导,并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主张天下没有家,道德是补充,以人为本,赢得人心的人赢得世界,杀死丈夫的人不是弑君者,对君权有一定的约束力;它倡导学习、为官、做人的道德自律,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造就了许多清正廉洁的官员和战死沙场的勇士。文天祥快要死的时候,他说:“你读圣书的时候学到了什么?有时候,你是无辜的!是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历史上的学者,即学者和儒生,主要通过直接阅读经典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一种有意识的继承。这种自觉的传承对培养中国学者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阅读与理解的统一也起到了儒家的教育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包括私立学校和家庭学校。唐宋以后出现的书院,都属于文化自觉传承的载体。儒学传承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孔子创办了私立学校,自称有3000名弟子和72名圣贤。孔子死后,儒家思想得以传承,孔子的弟子及其后续的研究也十分活跃。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中国有研究历史的传统,不仅包括治理的方式和混乱的得失,还包括文化的自觉传承。统治者特别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经验,如唐代魏徵编撰的《舒群知音》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一些朝代注重编纂书籍,如《辞赋·元规》、《太平广记》,尤其是《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规模空前。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儒学自觉传承的制度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限制君权,弱化专制主义;为了有利于统治,统治者往往强调另一面,即尊重和秩序、忠诚和死亡,而不允许进行起义。对于以人为本、仁政和王道,他们往往口惠而实不至,有许多虚假的故事,但很少有真正的实践者;儒家思想在培养学者的人文道德境界、积极入世、做好部长、做清官、做好官员、做绅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一旦制度化,成为官方招聘和考试标准的答案,它往往被异化为进入官场的垫脚石。十年寒窗,以求天下第一。当儒学的传承与官员的升迁相结合时,儒家学说就逐渐教条化、僵化和表面化,这就成为历史的命运。熟悉儒家经典的人往往有两个方面,即所谓的假教义。这是儒家的垄断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在历史上,文化传承意识包括自发功能。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和优秀文化的国家。中国官员甚至高级官员中有许多著名的作家、哲学家和诗人。中国官员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可以当官员,向别人学习,为文学和诗歌服务。这与从小接受传统儒家的正统教育和修养有关。除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之外,其他学校作为学校并没有延续,但一些著名的经典仍然由专家学者传承和研究,所以他们的思想可以保存下来。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包括诗歌、小说、绘画、笔记和野史,所有这些都提供了精神食粮。这些与成名无关。那些在学术领域受挫、难以进入仕途的人往往在学术研究和继承方面有更大的成就。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可以自发传承。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中国过去是一个有许多文盲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文盲率仍然很高,教育也非常罕见。由于缺乏教育和文盲,文化经典的自觉传承受到很大限制。大多数普通人不能直接阅读经典。他们通过文化自发的社会功能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感染。传统道德规范、优良习俗、家庭教育风格、戏剧、小说、生活方式和人际规则、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文化形式通过人际关系和日常使用发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往往以这种世俗化的方式自发传承,并成为我们民族成员精神构成的重要基因。然而,传统文化世俗化的自发传承往往是混合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如何改变旧的习俗、观念和习惯,是旧体制下难以实现的。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和国民性,在近代中国遭到了一些批评家的批判,这不是中国人的特点,而是在文化的自发传承中,坏事的影响和流毒的积累。我们应该提高文化传承中的优胜劣汰意识。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毛泽东说,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总结和继承这一宝贵遗产。在中国人民取得胜利之前,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自己的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掌握了国家政权,重新获得了文化自信,才能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通过制度保障,实行中国文化资源的普查、共享、登录和保护制度。提高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建立文化保障体系,有效防止中国文化资源的流失,是历史文化传承自发性和系统性缺失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2.里德·庶人也有同样的目标

当代中国不是一个完全尊重儒家思想的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丰富,包括各种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许多政府部门的共同任务。然而,从国民教育的角度来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别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春风化雨,默默地滋润着万物。通过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逐渐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和价值观。这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觉继承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如何处理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是当前我们必须正视和正确处理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框架、基本范畴和概念以及对诸多问题的阐释等方面存在理论差异。如何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调整二者的关系,应该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中国文化经典的课堂导入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道德修养方面有其自身的功能。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导向性和直接现实性。它的根本任务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学校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传统文化经典不能取代或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功能,而是发挥其互补作用。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我们应该充分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它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道德规范和情操是我们道德修养的思想资源,我们绝不会因为重视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降低它的重要性。可以说,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不可能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明确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中国人;如果你不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中国优秀文化素质和道德教育的中国人。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真学习和钻研中国传统典籍,掌握其精髓。我们不仅要把它作为我们的基础,还要把它融入我们自己的课程。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能够结合中国文化特点,用中国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师。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的智慧,与社会进步和人类道德进步的趋势是相通的。就功能而言,它们都可以起到道德修养的作用。任何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都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中发现和发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相一致的思想。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一门没有血、肉、无情、情的概括性抽象原理论述,它将失去吸引力和吸引力。事实上,中国文化经典中的智慧思想,以及著名的作品和诗词歌赋,可以成为我们进行政治课教学的宝贵思想资源。要学会用汉语讲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善于准确、灵活地运用中国优秀文化资源。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同样,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讲师也不应该轻视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也不应该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事实上,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是照本宣科或满足于停留在解释文字的层面,就能发现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力量。一旦运用它来理解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它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充满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方法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其现实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是一种历史存在,难以适应当今时代。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时代,有新的认识和现实的内容,如改造旧与创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造福人民和人民,保持法律的自然,结合自然与人,强调仁,重视以人为本,保持诚信,尊重正义,保持和谐,寻求共同点。天人合一突破了传统天命论的不纯性,促进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新内容,从而解决了原命题中天人分离与天人之争的内在对立;只有立足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才能理解什么是事业,什么是新的,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创新的本质和方向;如果你不懂辩证唯物主义,你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实事求是可以从古人提倡的治学态度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如果不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人民的看法,惠民、惠民、富民就只能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所谓仁政中;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在当代中国,它已经上升到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水平,而不是简单地强调载船和翻船的功能,否则就无法超越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密不可分和惧怕人民的困境;如果你离开辩证法、对立统一理论,而不知道团结和分裂的辩证关系,而去斗争,你就会陷入另一种片面性。人民是国家的基础,人民是国家的基础,赢得人民心的人赢得世界。这些古老的谚语非常好。为什么中国的朝代总是重蹈覆辙,重蹈覆辙,失去民心?没有唯物史观很难解释清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客观、科学、尊重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其继承,改造和创新,不断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能够适应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用这种态度在课堂上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会违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而是会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优势,从不同方面发挥道德修养的作用。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个人学者和信仰有他们自己的自由。然而,在当代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并没有被带到课堂上来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与时俱进的成熟的当代儒家学者。相反,他们通过掌握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核、人文精神和高尚道德,培养成为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热爱中国文化的现代人。此外,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识。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3.争论是不同的,智慧是相同的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有成就的自然科学研究者。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我心中没有什么,心中没有什么,我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的心,那么我们这些以客观外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家就不需要进行科学实践,而只是坐在家里做足够的修养。这种困惑是基于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心理学本质的不理解。如果我们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边界,我们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理论困境。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们说人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我们都不快乐——到天涯海角,我们相遇。我们理解。熟人有什么关系?。同情、怜悯、怜悯和羞耻不是天生的。这一类政治理论谈论世界的物质性、法律的客观性以及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客观世界。世界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必须承认,天与人是有区别的,世界被分为主体和客体,它们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是统一的,而不是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合一,等等。如果心外没有任何东西,心外也没有任何理由,那么人类就不需要了解世界并改变它。心外没有任何东西,人类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也没有任何对象;如果你内心不讲道理,你就不必去探索和研究客观规律。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在儒家经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谈论孟子的性善论、四端四心论,特别是在谈论理学和陆的时候,我们会谈到从物中理,强调理在物外;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理由。提倡回归本心,带来良知。说到良心,它是自然,它是心灵。当你看到你的父亲,你知道孝顺;当你看到你的兄弟,你知道同情。这些是本质,是内在的,但不是虚假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物质、客观、实践、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心理学中,它强调正义、善良、本心、良知和良知,所以只讲一个思想就够了。如果各走各的路,不走各的路,我想学生们的思想会变得越来越混乱,他们的思想会变成赛道。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经典的论辩差异,有必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关注的不同,在论辩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马克思主义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承认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的客观性,主张知识来源于实践,否则就不能承担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强调客观性、规律性和可验证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求研究客观经济规律,科学社会主义要求研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研究世界的客观本质、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重视物质世界、实践活动、客观规律、科学认识论和积极反思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世界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反对事物的分离,从事物中说话是合理的;反对思想和物质的分离,谈论思想而不是物质。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儒家的气论、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学、老庄哲学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似之处。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儒家主导的生命伦理文化,这是一种强调道德、价值、修养和关注的理论。人不仅有客体意识,还有自我意识;对象意识不能脱离对象,当然,它是一种反思意识;愉快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道德的本质是自律,人们不可能为了道德修养和自律而离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心为体,强调内心世界,强调修养,是中国道德伦理文化的论辩。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什么是心脏?根据人体解剖学,我们无法理解这个中国哲学问题。根据生理学,人有心脏,心脏是人的生理器官;心脏不是思维器官,但人类的思维器官是大脑。在中国哲学中,心是主体活跃的内心世界,包括知识和情感,包括人类的道德和价值。它是人类身体和行为的真正君主和主人。所谓的心,如同情、羞耻、顺从和孝顺,是道德规范内化形成的良心。良知是内在的道德;达到良知意味着通过自我修养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而知行合一则是道德实践。一个想法就是一个行动,必须小心消除干扰。每个人都有圣人的品质,但他可能不是圣人,因为人的善良本性很容易被自私的欲望所掩盖,所以他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心。只有真诚,我们才能真诚和平。这就是培养心智的意义。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当毛泽东在杨昌济先生手下学习时,他很熟悉鲍尔生的道德观。毛泽东1917年写的论文《心灵的力量》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研究了心灵和自然。这篇文章是真实的,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是宇宙,它小如发梢,大如天地。世界、宇宙甚至一切都是由思想驱动的。回顾过去和现在,我们知道人类之所以是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精神主宰,是因为他们是最致力于天地之间进化的人。作为中国的古老国家和人类的祖先,他是所有国家文明中正义和道德的创始人,实际上是地球上最专注于培养人类精神和天地万物的人。文三君可以赢得他的英俊,但男人不能赢得他的野心。上进者,心也。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汉语成语中有许多关于“心”的成语,这表明中国人重视心灵和内在修养。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不正确,没有羞耻感,他就没有道德底线,可以做任何坏事。人们是这样的,官员和政治家也是如此。《大学》说:从皇帝到庶人,一个是以修养为基础的。这是一个烂摊子,但如果不治疗是没有好处的。厚的人瘦,而薄的人又厚又一无所有。修养的核心是陶冶心灵,即净化内心世界。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没有中国哲学的语境,我们就不能抽象地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我们不能用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各种理论来衡量中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哲学命题,例如天人合一,我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在我心之外什么也不是,在我心之外什么也不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我们不能同意这样的哲学命题,即我的心是宇宙,宇宙在我的心外什么也不是,在我心外的一切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当我们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和道德追求,作为对以完美为终点的终极道德价值的追求,作为人与被认为是芦苇的动物的区别,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阳明心学之所以被视为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是因为它强调人的主体性,理解良知的培养和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原则,对纠正当代人的过度物化具有现实价值。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唯心主义,但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反对庸俗和机械的唯物主义。当然,精神不能离开身体,但精神的功能,即人们的知识、情感和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人们忘记他们的生活,泰山在前方坍塌而不改变它的颜色。毛泽东说人们需要一点精神。毛泽东著名的“龚宇一山”、“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是一种赞美精神。赞扬顶天立地的开山精神、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从远方来的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列宁称赞强调精神功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聪明的唯心主义,并把否认精神功能的庸俗唯物主义称为愚蠢的唯物主义。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在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我们不同意以心为体的思想超越了道德修养和安顿的范围,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但我们非常重视心作为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只要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了解它们各自的立论依据、理论功能和适用界限,就能找到一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之路。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4.回顾过去,服从,及时拯救世界

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天在课堂上大力宣传儒家经典,目的是把阅读儒家经典作为一种灵丹妙药,一种通过纠正所谓的衰落的世界风格、老年人的心灵、道德失范和混乱的价值观来拯救世界的好方法。这种观点肯定是有偏见的。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阅读圣经并不能拯救世界。在中国历史上,阅读经文的时间并不缺乏。所有生活在朝代里的学者都阅读经文。当时,所谓的阅读主要是阅读经文。特别是宋代以后,《四书》被作为标准教科书,封建时代的文人是从经典中成长起来的。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全国人民都在读圣经。谁能说那些读过最好的书并在科举考试中获得金牌的人是道德水平最高的人呢?只要你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十年后在世界上成名的人中就有许多儒家经典。如果你很穷,你会对自己免疫,帮助世界。如果你住在寺庙的高处,你会担心你的人民;如果你住在远离河流和湖泊的地方,你会担心你的国王。然而,也有许多学者为了攫取权力而贪婪而狡猾。《儒林外史》中的严和严建生,《鲁迅的故乡》中的鲁都是这种小人物。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封建社会的腐败是很难根除的,尽管它受到严厉的惩罚并被剥夺了最后的权力。这是社会制度的本质。读《圣经》并不坏,简单地读它也不会好。至于当今社会的腐败、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并不是一些危言耸听者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断裂所造成的,而是社会快速转型中法治建设和道德教育滞后所造成的问题。解决办法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法治和德治,从严治党,坚决反对腐败。当然,这不是我们不需要读经文的原因。相反,中国文化经典包含了古人治理国家、反腐败、惩治腐败的智慧;此外,将优秀的文化经典引入课堂,肯定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形成向善向上的社会趋势。将文化经典引入课堂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件好事,必须切实做好。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中国传统儒家经典走进课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教和如何学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件大事。经典文本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存在于经典文本中,但经典文本也有时代的糟粕和局限。将经典文本等同于优秀文化,认为阅读经典等同于传授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只有不加歧视地接受传统文化。经典文本和从经典文本中提取的精华是有区别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理念、智慧、气魄和气魄。它是各种流派经典文本的精华,是中国人生活实践经验的提炼。例如,如果一百朵花酿造蜂蜜,就能获得精华,而文本中的思想可能很复杂。因此,如果中国经典文本走进课堂,如果我们的教师不重视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对待中国传统经典是我们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传承优秀文化意识的根本途径。虽然有些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绝对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重视文化经典研究是一场全国性的阅读运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今天的读经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读经,也不同于鲁迅先生在《盖华集十四年读经》一文中为了保持旧制度、恢复旧秩序、抵制西学而大力抨击的读经。差异的关键在于,将中国文化经典引入课堂,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前途具有长远意义。这是一项百年育人的长期教育和文化政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国家计划,而不是所谓的匆忙投药救世界。

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光明日报(2017年4月17日,第15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制度化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8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