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51字,读完约9分钟

永远的环州故城

杨树岳/



有朋友问为何是“故”而不是“古”,我的理解:一为有故事,二为原来有过,后来遭到破坏,现重新修建,如朋友相见称“故人”。古城指时间长,一直存在至今,如老城!

——作者自解。

 一

初识环州故城,是30年前的事。

1989年,刚中师毕业的我被分配到环县一中工作。一中在环县老城的东北角,据说是清朝的县衙所在地,面南背北,属于钟灵毓秀的宝地。一中校园呈四边形,东北两边紧靠老城城墙,西边围墙向北的尽头与老城墙相接之处,有一豁口,被称作老城的北门。在一中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文革时期,有一名外县的老师,课余闲来无事,喜欢在学校周围溜达。有一天黄昏,他来到北门,看见夕阳中的宋塔,感慨万千不由顺口吟诵:

“出北门,望唐塔,不知何处是吾家……”

不料在非常时期,有好事者报告于组织,惹出了不少的麻烦。

唐塔,即今天所称之宋塔。在那个时代由于考证资料所限人们分不清是唐塔还是宋塔,盖因该塔在县城北关的灵武台。

灵武台,有一个足以令环州人自豪的传说。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向四川方向逃跑,太子李亨率众经咸阳、长武、董志原、庆城,沿环江川一路北行,拟与朔方的郭子仪会合,在环州之灵武台黄袍加身,宣布登基,即唐肃宗。这或许就是唐塔的由来吧。明代大诗人李梦阳据此作《灵武台诗》一首:

环县城边灵武台,肃宗曾此辟蒿莱。

二仪高下皇舆建,三极西南玉玺来。

衣白山人经国计,朔方孤将出雄才。

可怜一代风云际,不劝君王驾鹤回。

据《环县志》记载,唐代、宋代的环州城址即在灵武台,宋塔之地为景福寺。寺中建塔,顺理成章,可惜,如今除孤零零的一座砖塔之外其余建筑、景观、古树荡然无存。据书法家许志钦抄录的《灵武台赞颂》记载:

“李唐王朝安史之乱后,肃宗李亨拼杀永王李璘即位灵武。公元756年前后,辟修环县灵武台。落成之日规模宏伟堪称罕睹。台园景畴,林木蔽日。夹道阡陌,松柏葱郁。亭台榭阁,栉比鳞次。梵刹宫阙,望衡对宇。璃瓦映日,增辉画栋。独运匠心,晶玉崇阶,足以梯云耸霄。楼阁焕美,摘星塘泽,清澈作鑑,鸳池游鱼可数,奇花异卉争艳斗妍。钟鼓之声悠扬,入胜之景未艾。姹紫嫣红,仿佛置身仙境;徘徊芳丛,竟忘落霞将沉。”



其实,灵武台遗迹颇多。秦长城玉皇山而下,环江河谷与环州城相接,至陈东沟南边崖畔顺山势越陈东塬向东蜿蜒而去。长城为秦之边界,由此推理,昔日环州之地,为边关,即唐诗中所称的“塞上”,环州城为分界线。今天的气候、植被似乎也能佐证,县城之北,植被稀少,气候干燥,而县城之南则是另一番景象。

如今的环县老城是明、清之环州城,据《环县志》记载,元末李思齐部将杨黑哥重修环州城,开三门,南曰“崇义”,西曰“安定”,北曰“朝天”,其后明清时期历经多次修葺,保存至今。出北门,有沟壑代为护城之河,名为周巷子。沿沟壑崖畔掏穴建房,居民密集,而其良田之中,瓦砾颇多。灵武台与灵武山相连,灵武山曾经划归一中为校田。记得在一中工作时经常带领学生在校田劳动,在山顶翻出的瓦当、瓦砾、残砖不少,可以想象,昔日灵武台的辉煌延伸至灵武山顶。在灵武山之北,有一座山峰,稍高,烽火台完整可见。每日清晨,无论冬春,老城的居民喜欢登山,一为活动筋骨,一为体察四季之变化。站在灵武山顶,可以仰天长啸,可以放声高歌,可以以丹田之气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发思古之幽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有故事的地方有乡愁,有遗迹的地方有故事。宋塔是环州的象征,出门在外,与友人谈及环县的风土人情,往往以宋塔为荣。然而,它太孤独,孤独的让人不忍直视。



2006年,为扩大县城建设用地,政府将老城南门不远处百货楼附近的大戏台拆除。拆除之时,有居民言其附近有庙宇,而且庙宇必须搬迁。后经各方衔接,在灵武台建成灵武庙,至此,宋塔不在孤独,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有“好事者”依托宋塔、灵武庙、宋城墙、烽火台等遗迹规划修建县城综合性公园,远期规划控制面积300余亩,近期规划107亩。建成了仿古(宋)牌楼、八卦平台、塔台护坡、登山踏步、艺术花梯、塔园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还计划修建公园入口、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娱乐休闲四大景观区、十大主要景观,然而终因资金难以落实而搁浅。

2012年,环县政府以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烽燧文化为灵魂,打造“金戈铁马卫边关,烽火连天耀古城”的东山公园。其后,镇原县建成北石窟驿旅游景点,庆城县建成药王洞马嵬驿旅游景点,宁县计划修建义渠戎国文化园,而环县的文旅事业呈现散点式布局,有山城堡、河连湾、八珠原、曲子镇等地的红色景点,也有小南沟杨胡套子的草原景区,还有环江风情线、东老爷山等综合性品牌,更有环县老城的仿古改造。然而,他们要么规模太小,要么内涵单薄,要么周期太长,总之,他们在某个时间节点难以登上头条,形成热搜。

2019年,环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胜利在望,县委、政府确定了经济、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重新规划灵武台公园,把其与环县老城、东山公园融为一体,总面积达5000余亩。在设计理念上因地制宜,结合环县民居、灵武台遗址,重现大宋边城之遗韵。同时,围绕老城内外,重塑明清古城风貌。如果把东山、老城、灵武台串联在一起,就是环州数千年的文化历史缩影,真是大格局、高品位。于是乎,“环州故城”横空而出。

故城之美,美在设计。“文如看山不喜平,”公园更是如此,因为中国人的审美特质是“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景不同。环州故城由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郭凤魁领衔设计。郭凤魁是环县耿湾人,曾在环县一中就读,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环境设计专业毕业,擅长国画、书法,对环县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颇多研究。灵武台地形复杂,沟壑、平台、城墙、由低至高,起伏不平,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和文化遗存,采取散点式构图,借助现代科技元素,以大宋故城(如见环州)为主体,前后上下辐射有古塔印记、沙场风云、龙泉叠水、陇东别院四大景区。



大宋故城模拟宋代建筑风格,一条主街,左右基本对称,二层为主,局部三层,由南北两座城楼领衔,南门有茶楼、戏台,别院,还有牌楼,牌楼与老城北门相望。北城楼前有一个较大的广场,可以作为举办大型活动的展演和开幕式。在城内,建有羊肉体验馆、皮影艺术馆、羊肉养生食疗馆、庆阳老席体验馆、非遗小吃馆、回香馆等,好一个人间烟火气十足的故城。



沙场风云主要依托秦、宋城墙建成人行栈道,栈道以仿古车轮构成连续围墙,营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古代战场气氛。栈道间或有瞭望台,瞭望台之南是偌大的校场滩,校场滩之西,有一高台,为点将台,“长缨在手,枕戈待旦;秣马厉兵,精忠报国”16个大字在旌旗上迎风飘扬,体现了戍边将士捍卫国家疆土的信心和决心。



大宋故城之东,有一土梁,酷似巨龙。有龙必有渊,有渊必有水,况且山以水为灵。环州不缺黄土,缺少的育万物而不争的水,特别是在环州故城。设计者依据自然地形,在沟凹里“探明”一泉,泉水汩汩流出,形成三重湖泊,三重瀑布景观,湖中有水景房、小岛、木船,也有莲花、游鱼,湖边有垂柳、栁上有鸟巢,漫步在湖边小道,听啾啾鸟鸣,观游鱼喜莲,内心的惬意真是难于言表。



故城之美,美在人文。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文学是书法的灵魂。中国的古建筑离不开书法,书法的表现方式以对联、匾额为主。环县文联在环州故城建设的同时,面向全国征集对联、匾额内容。内容确定之后,特请张改琴、韩少辉、张维忠、张戈、李逸峰、安文丽、何满宗、何昌贵等二十余名全国著名书法家挥毫书丹,把书法、文学与建筑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三省通衢”“紫气环城”“通达致远”“景远福长”既体现了特殊的地域坐标,又表达了环州人民的美好愿景;“一壶煮唐风宋韵,三盏思后乐先忧”,这喝的不是茶!喝的是一种优雅,一种情怀,一种风度,更是一沓厚厚的史书。不仅如此,“通远门”“景福门”“点将台”皆出于北宋大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之手,“环州故城”四字也出于名臣范仲淹的墨迹之中。





夜幕降临,环州故城游人如织,熙来攘往,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宋代的小贩、说唱,大家闺秀,“穷人乞丐”,也可见到守卫城门的士兵,穿越千年古城,品味不一样的人生。









故城之美,美在春夏秋冬,美在晨钟暮鼓。故城之美,美在诗人的笔端,美在画家的调色板上。

“城开瑞象三千景,福及苍生百万家。”放下一天的劳碌,到故城寻一份闲适。环州故城,环县人民心中永远的栖息地!

2021年12月3日上午于抱云斋

注释:

①杨树岳、谢文科编著《许志钦书法篆刻作品集》第50页。

②集苏轼、黄庭坚、米芾的书法字体。

③实则利用现代技术处理所成。

评论辑录

杨树岳《永远的环州故城》,气势恢宏,蔚为大观,如椽巨笔,蘸尽环江水一川;调墨妙手,描绘山城好画卷。

                              ——祁润禾

此文无与伦比!经济文化社会历史融为一体,古往今来、天地之间,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心,大格局,大手笔,大视野,大胸襟,见解独到,曲径通远,当政者、学者、百姓,皆值得品读!

                             ——张海明

大格局,大境界,是艺术家追求的境界。

                             ——文璟

写的的确好,值得收藏。

                             ——王立洲



来源:央视线

标题:永远的环州故城 杨树岳/文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64984.html